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閱讀筆記:布萊希特的美國嚮導

本來在看村上春樹跑馬拉松,但因為工作關係,手上多了一本莊信正著書的《張愛玲來信箋註》,從前看文學雜誌《印刻》刊載過幾篇,現在看書可以看得比較全。

所以在做著閱讀筆記。

張愛玲的兩段婚姻,聚焦在胡蘭成的眼光似乎比較密集,我倒是對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Ferdinand Maximilian Reyher)感到好奇。過去僅僅知道他曾在好萊塢影城當過編劇,好像還編了不少電影,張愛玲在《小團圓》裡約莫提到,她和他走到了一起,多少和她少女時代是個影迷有關。

看了這部箋註,才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得悉賴雅和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有不尋常的文學伙伴關係,而布萊希特是一個我還在開發中的文學名字。畢竟到過了柏林,布萊希特就變成一個無法回避的名字了。

書上附有賴雅和布萊希特在1946年拍下的合照,地點是美國新澤西,只是不知道在新澤西哪個地方。新澤西離紐約近得很,二戰爆發後他流亡來到美國,應該就落腳紐約。只是印象裡沒有他用他那精確語言勾勒出來的紐約圖景。

照片拍得很有味道,是黑白照,兩人大概是坐在蘋果樹下,布萊希特仍然是一貫低頭微笑的恬然模樣(一點也看不出他會壞脾氣)。賴雅穿著風衣,像美國五十年代時期那種在左派報社就職的新聞工作者。書上另一張是他和張愛玲的合照,賴雅沒戴眼鏡,模樣看來使我想起兒科醫生──真是奇怪的聯想,也許那張照片多少給我一種老夫少妻的感覺。

這部箋記的作者寫:賴雅是美國左派作家,卻與很多走回頭路的「同路人』不同,至死無悔。

似乎是個讚譽。

而這左派的硬骨文人賴雅對文學界的貢獻,是向世界引薦了布萊希特這個近代劇作家,以致別人為他著傳,書名竟就叫作《布萊希特的美國嚮導》(Bertolt Brecth's America Cicerone,由James Lyon撰著,1978年在波昂出版)。

布萊希特以外,賴雅還結識了康拉德和喬伊斯(James Joyce),並與他們通過信。那些信如果公開出來不知道會是多麼飛揚,想必談的都是文學吧。此外,賴雅的前妻Rebecca Hourwich是美國著名的女權運動家──好萊塢編劇和女權運動家,好像還蠻典型的一種結合。

後來聽說張愛玲第二次回到香港當編劇時曾給賴雅寫過六封家書,信中流露了親密的夫妻情愛,也許她的第二段婚姻多少也給過她情感慰藉吧。只是《小團圓》裡寫到紐約墮胎那段實在太血淋淋的讓人驚懼,她的筆向來不留情面,她寫到自己的人生也一般是這樣不留情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關於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