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艾靈頓公爵的版本,我們應該有一首〈搭乘F號列車〉吧?
因為那是回家的列車。
*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搭乘A號列車
今天是美國爵士樂壇的搖擺之王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110歲冥誕,紐約剛剛訂定這一天為「艾靈頓日」。為了這個紀念日,曼哈頓125街和聖尼可拉斯大道的地鐵站安排了一列1939年次古董A號列車,於艾靈頓公爵經典名曲〈搭乘A號列車〉(Take the A Train)的演奏中開動,在紐約遊行一天。
〈搭乘A號列車〉的創作者是艾靈頓公爵的演奏搭檔Billy Strayhorn。有一天,Billy Strayhorn要來紐約演奏,艾靈頓公爵告訴他:「到了紐約就要搭乘A號列車來樂團報到。」
Billy Strayhorn擷下那句話,寫下了一首不朽爵士名曲。
〈Take The A Train〉
You must take the A train
To go to Sugar Hill way up in Harlem
If you miss the A train
You'll find you missed the quickest way to Harlem
Hurry, get on, now it's coming
Listen to those rails a-humming
All aboard, get on the A train
Soon you will be on Sugar Hill in Harlem
*
〈搭乘A號列車〉的創作者是艾靈頓公爵的演奏搭檔Billy Strayhorn。有一天,Billy Strayhorn要來紐約演奏,艾靈頓公爵告訴他:「到了紐約就要搭乘A號列車來樂團報到。」
Billy Strayhorn擷下那句話,寫下了一首不朽爵士名曲。
〈Take The A Train〉
You must take the A train
To go to Sugar Hill way up in Harlem
If you miss the A train
You'll find you missed the quickest way to Harlem
Hurry, get on, now it's coming
Listen to those rails a-humming
All aboard, get on the A train
Soon you will be on Sugar Hill in Harlem
*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向全人類扮鬼臉的獨角獸
今天日文課考試,因為進入了文法的考程,我十分擔心考不及格,壓力大得全身隱隱作疼。沒想到還是考得80分,著實鬆了一口氣。
接著下來因為要出差三天,便想該找本小說路上看,所以下課後就跑到了紀伊國屋。早前看到卡謬和馮內果(Kurt Vonnegut)的幾部譯作,已經列入書單。這次再去,發現馮內果的短篇小說遺作結集《獵捕獨角獸》中譯本出版,封面貼了一張張馮內果像是坐在家門前的照片,就毫不猶疑取下結賬。
裡頭收錄了馮內果的兒子馬克(也是一位作家)寫的引言〈我的天才老爹〉,他提到他老爹馮內果只適合一輩子當自由作家,不適合當受僱員工。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也非常馮內果式的冷調幽默。
一九五零年代中期,馮內果曾經短暫受僱於《運動畫刊》。第一天報到上班,老闆要求他寫一篇短文,報導一匹賽馬跳過圍牆、試圖逃跑的新聞。馮內果盯著眼前的白紙,看了一整個早上,最後打下一行字:「那匹馬跳過了他媽的圍牆。」然後拂袖而去,再度恢復了自由業的身份。
哈哈哈。我在電車上看到輕笑出聲。
好像也在寫他自己。
書上,馮內果是這樣被介紹出場的:
愛因斯坦對浩瀚的宇宙吐舌頭,而馮內果則對荒謬的全人類扮鬼臉。
我現在要開始看他的小說了。
*
接著下來因為要出差三天,便想該找本小說路上看,所以下課後就跑到了紀伊國屋。早前看到卡謬和馮內果(Kurt Vonnegut)的幾部譯作,已經列入書單。這次再去,發現馮內果的短篇小說遺作結集《獵捕獨角獸》中譯本出版,封面貼了一張張馮內果像是坐在家門前的照片,就毫不猶疑取下結賬。
裡頭收錄了馮內果的兒子馬克(也是一位作家)寫的引言〈我的天才老爹〉,他提到他老爹馮內果只適合一輩子當自由作家,不適合當受僱員工。這個故事是這樣的,也非常馮內果式的冷調幽默。
一九五零年代中期,馮內果曾經短暫受僱於《運動畫刊》。第一天報到上班,老闆要求他寫一篇短文,報導一匹賽馬跳過圍牆、試圖逃跑的新聞。馮內果盯著眼前的白紙,看了一整個早上,最後打下一行字:「那匹馬跳過了他媽的圍牆。」然後拂袖而去,再度恢復了自由業的身份。
哈哈哈。我在電車上看到輕笑出聲。
好像也在寫他自己。
書上,馮內果是這樣被介紹出場的:
愛因斯坦對浩瀚的宇宙吐舌頭,而馮內果則對荒謬的全人類扮鬼臉。
我現在要開始看他的小說了。
*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M先生的名字滋生所有關鍵字眼
因為想到了M先生,趁著星期五OFF便拿出ZOO送我的生日禮物拆封。
那是一套故鄉版的三冊裝《挪威的森林》,不過我拿到的只有上、中兩冊,沒有下冊。ZOO本來堅持要把他自己收藏的那套下冊送我,補全我得到的版本。我攔截了他的好意。一來我實在不能奪人所好,二來我真的全心喜歡手上這殘缺的版本,一點也不以為憾。
因為我得到這份禮物的同時也得到一部書的身世,在我來說幾近傳奇。
ZOO送書前告訴我,這套《挪威的森林》是很多年前OO送給他的,但當時他應該在S島,所以書交到了檸檬魚手上,托他們夫婦轉交。但大城市裡大家過著大家的活,零零丁丁丟三落四,書擱在魚那兒,一擱就是一世紀──從20世紀90年代來到21世紀初。最近魚夫婦翻找出來,特特送到ZOO的深閨裡去。而ZOO自己早有了一套,他知道是我這個M迷視為夢幻逸品的珍本書,便轉送過來,作為我37歲的生日禮物──我們都知道,這小說起始第一句正好就是:“我今年三十七歲。”
所以這部漂流了一世紀的殘本小說便這樣經過曲曲折折的時間迴廊來到我的手中。
這是為什麼我拒絕ZOO補送我下冊的最大原因,我實在喜愛這套殘本小說,因為它夾藏了這麼一段時間的身世,補全了就不再是那故事本身。而那故事對我來說充滿時間的隱喻,簡直像從M的小說直接取樣似的。
ZOO知道我生日那天喜歡獨處,會拒絕全世界的派對躲到自己的孤穴自得其樂,所以早在那日以前就把禮物交到我手中。我原來想著到了生日那天才來拆封,但因為碰著妹妹大婚回到老家,讓原本因為遷居而重建但還未穩下來的生活秩序再次大亂,雜事紛沓中連自己的生日也給忘記了。
直到這天因為想到M先生的那篇講詞而取出拆封,結果一張明信片掉了出來,抬頭寫zoo zoo,以為是ZOO寫給我的,因為我們碰巧有一樣的暱稱,便看了下去,結果發現其實是OO寫給他的。這部書送到他手上他一定從未拆封,不知道有這麼一張寫給他的明信片。
更奇的是,我翻開小說,發現上冊扉頁出現ZOO那玩跳飛機單腳跳格子也似的孩子氣筆跡,收書人落款是OO,贈書日期是1991.11.11。
不需要經過福爾摩斯的魔鬼營特訓,我已經猜到,這套《挪威的森林》其實原本是ZOO送給OO的,後來OO出國帶不走又送回去給ZOO。
ZOO沒有告訴我這點。他一定都忘得淨盡了。他大概壓根兒也想不到這一部書竟會像迴力鏢一樣最後回到了他的手上。
他才是這套書的第一手物主。
然後他又把他自己的書再次送了出去給另一個朋友。
這個時候,我翻過明信片來看──明信片掉出來的時候,面向我的是寫字的那一面,我撿上來看的時候還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一直還在迷惘解謎中,到得調撥清楚了時光軸線,才翻過來看。
一看震動。
我除了書以外唯一的收藏癖就是黑白照明信片,同時又耽迷於小熊玩偶。這是我無可救藥的孩子氣一面。也不覺得是多幼稚惹笑的事。我從來不想隱藏我心裡還住著一個小孩,而且魯鈍迷糊,沒多大聰明長進。
況且我生命裡整個就有一隻戀戀不忘的小熊,帶了去紐約也留了在紐約,為了讓我最寵愛的寶物守護我最心愛的人。這隻小熊當然是一個象徵物,因為如果不是有一頭兒童繪本裡跑出來的蜜糖色小熊,我將永遠不會知道有一個人一直一直沒有離開走散在那裡等了個天長地久。
並且就在昨天,這個人才傳來這樣的簡訊,bcos of u & bearbear, my shell is getting stronger。
他用上了shell這個字眼,當然和M先生在耶路撒冷那篇講詞有關。
村上春樹這個名字簡直會滋生所有的關鍵字眼。
當然也因為我們意志其中。
順道要說,村上春樹也寫過一篇關於蜜糖小熊的短篇小說。他怎麼會不知道噗噗熊和他的百畝森林?
所以,我實在太喜歡這張不是寫給我的明信片了,就為著信片上有一個大大的溫暖泰迪熊。
不確定是不是可以和這套小說一起接收過來。
……
就這麼一下。據為己有的無恥念頭就這麼不要臉晃了一下, 必定是要送回去的,終究這是ZOO和OO的情感紀念物,而ZOO和zoo會發瘋也似沒日沒夜地拇指聊天起來也始於OO有一次回來大家湊到了一塊兒的聚會。
所以必然是要送還給ZOO。親手地,別讓時光再來迷藏。
我可以想像他的震動。
岩井俊二的《情書》整個搬到了他身上演出。
*
那是一套故鄉版的三冊裝《挪威的森林》,不過我拿到的只有上、中兩冊,沒有下冊。ZOO本來堅持要把他自己收藏的那套下冊送我,補全我得到的版本。我攔截了他的好意。一來我實在不能奪人所好,二來我真的全心喜歡手上這殘缺的版本,一點也不以為憾。
因為我得到這份禮物的同時也得到一部書的身世,在我來說幾近傳奇。
ZOO送書前告訴我,這套《挪威的森林》是很多年前OO送給他的,但當時他應該在S島,所以書交到了檸檬魚手上,托他們夫婦轉交。但大城市裡大家過著大家的活,零零丁丁丟三落四,書擱在魚那兒,一擱就是一世紀──從20世紀90年代來到21世紀初。最近魚夫婦翻找出來,特特送到ZOO的深閨裡去。而ZOO自己早有了一套,他知道是我這個M迷視為夢幻逸品的珍本書,便轉送過來,作為我37歲的生日禮物──我們都知道,這小說起始第一句正好就是:“我今年三十七歲。”
所以這部漂流了一世紀的殘本小說便這樣經過曲曲折折的時間迴廊來到我的手中。
這是為什麼我拒絕ZOO補送我下冊的最大原因,我實在喜愛這套殘本小說,因為它夾藏了這麼一段時間的身世,補全了就不再是那故事本身。而那故事對我來說充滿時間的隱喻,簡直像從M的小說直接取樣似的。
ZOO知道我生日那天喜歡獨處,會拒絕全世界的派對躲到自己的孤穴自得其樂,所以早在那日以前就把禮物交到我手中。我原來想著到了生日那天才來拆封,但因為碰著妹妹大婚回到老家,讓原本因為遷居而重建但還未穩下來的生活秩序再次大亂,雜事紛沓中連自己的生日也給忘記了。
直到這天因為想到M先生的那篇講詞而取出拆封,結果一張明信片掉了出來,抬頭寫zoo zoo,以為是ZOO寫給我的,因為我們碰巧有一樣的暱稱,便看了下去,結果發現其實是OO寫給他的。這部書送到他手上他一定從未拆封,不知道有這麼一張寫給他的明信片。
更奇的是,我翻開小說,發現上冊扉頁出現ZOO那玩跳飛機單腳跳格子也似的孩子氣筆跡,收書人落款是OO,贈書日期是1991.11.11。
不需要經過福爾摩斯的魔鬼營特訓,我已經猜到,這套《挪威的森林》其實原本是ZOO送給OO的,後來OO出國帶不走又送回去給ZOO。
ZOO沒有告訴我這點。他一定都忘得淨盡了。他大概壓根兒也想不到這一部書竟會像迴力鏢一樣最後回到了他的手上。
他才是這套書的第一手物主。
然後他又把他自己的書再次送了出去給另一個朋友。
這個時候,我翻過明信片來看──明信片掉出來的時候,面向我的是寫字的那一面,我撿上來看的時候還搞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一直還在迷惘解謎中,到得調撥清楚了時光軸線,才翻過來看。
一看震動。
我除了書以外唯一的收藏癖就是黑白照明信片,同時又耽迷於小熊玩偶。這是我無可救藥的孩子氣一面。也不覺得是多幼稚惹笑的事。我從來不想隱藏我心裡還住著一個小孩,而且魯鈍迷糊,沒多大聰明長進。
況且我生命裡整個就有一隻戀戀不忘的小熊,帶了去紐約也留了在紐約,為了讓我最寵愛的寶物守護我最心愛的人。這隻小熊當然是一個象徵物,因為如果不是有一頭兒童繪本裡跑出來的蜜糖色小熊,我將永遠不會知道有一個人一直一直沒有離開走散在那裡等了個天長地久。
並且就在昨天,這個人才傳來這樣的簡訊,bcos of u & bearbear, my shell is getting stronger。
他用上了shell這個字眼,當然和M先生在耶路撒冷那篇講詞有關。
村上春樹這個名字簡直會滋生所有的關鍵字眼。
當然也因為我們意志其中。
順道要說,村上春樹也寫過一篇關於蜜糖小熊的短篇小說。他怎麼會不知道噗噗熊和他的百畝森林?
所以,我實在太喜歡這張不是寫給我的明信片了,就為著信片上有一個大大的溫暖泰迪熊。
不確定是不是可以和這套小說一起接收過來。
……
就這麼一下。據為己有的無恥念頭就這麼不要臉晃了一下, 必定是要送回去的,終究這是ZOO和OO的情感紀念物,而ZOO和zoo會發瘋也似沒日沒夜地拇指聊天起來也始於OO有一次回來大家湊到了一塊兒的聚會。
所以必然是要送還給ZOO。親手地,別讓時光再來迷藏。
我可以想像他的震動。
岩井俊二的《情書》整個搬到了他身上演出。
*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shell:蠍之魔性裝備
“bcos of you & bearbear, my shell is getting stronger.”
天蠍讀了M先生在耶路撒冷的講詞傳來這則簡訊。
他是多麼敏異,用上shell這個詞,既和M先生的講詞有關,也投射出他自己。
神秘暗黑之殼,蠍族的魔性裝備。
*
天蠍讀了M先生在耶路撒冷的講詞傳來這則簡訊。
他是多麼敏異,用上shell這個詞,既和M先生的講詞有關,也投射出他自己。
神秘暗黑之殼,蠍族的魔性裝備。
*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像M先生一樣站成一顆蛋的姿態
在另一個e境裡寫下M先生的一些什麼。主要是貼上了他到耶路撒冷領取文學獎時發表的得獎講詞。當然貼上去也是為了archived起來。
他這篇講詞很有Matrix的味道。事實上他那部更早誕生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就根本是Matrix了。講詞裡寫到:
Take a moment to think about this.
Each of us possesses a tangible, living soul.
The System has no such thing.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exploit us.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take on a life of its own.
今天下班回來收到天蠍連串情緒簡訊,彷彿共頻一樣,我心情也壞了一整天,我也討厭我的工作。
然而因為有村上先生在彼端維持著一顆蛋的姿態,所以我也很努力的抵抗體制,嘗試不讓它收編。維持個人精神永遠的獨立性,是我從我的小說家偶像學來的最重要事。
我希望天蠍也能看到那篇講詞,聽見M先生在耶路撒冷發表的個人宣言,他說的每一個字,就像暗夜星空一樣閃閃發亮,任何時候都送給心靈以慰藉。
*
他這篇講詞很有Matrix的味道。事實上他那部更早誕生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就根本是Matrix了。講詞裡寫到:
Take a moment to think about this.
Each of us possesses a tangible, living soul.
The System has no such thing.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exploit us.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take on a life of its own.
The System did not make us.
We made The System.
今天下班回來收到天蠍連串情緒簡訊,彷彿共頻一樣,我心情也壞了一整天,我也討厭我的工作。
然而因為有村上先生在彼端維持著一顆蛋的姿態,所以我也很努力的抵抗體制,嘗試不讓它收編。維持個人精神永遠的獨立性,是我從我的小說家偶像學來的最重要事。
我希望天蠍也能看到那篇講詞,聽見M先生在耶路撒冷發表的個人宣言,他說的每一個字,就像暗夜星空一樣閃閃發亮,任何時候都送給心靈以慰藉。
*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閱讀筆記:電視迷張愛玲
《張愛玲來信箋註》這本書提到張愛玲1972年秋天從柏克萊遷居洛杉磯的好萊塢大道(我在想她會不會曾遇過什麼好萊塢星星)時,弄丟了電視機,她後來到Fedco百貨公司補買了一台Sharp TV,信裡大讚“真又便宜又好”。
箋註寫她「日常生活離不開電視」。但顯然她不是特別喜歡電視節目(她喜歡電影),只是需要電視提供的背景聲音。很多獨居的人也都一樣,也許不喜歡和人相處,但需要別處傳來的「人聲」。
下一封信裡她就提到「主要是拿電視作為“背景嘈音”催眠,老電影最有效。」
同一封也提到她看的電視節目。她似乎比較喜歡收看講談節目,信裡提到即Talks Show主持人Dick Cavett“真非常風趣,但是雋語難得碰上”(即無語錄/經典名句可載)。Jack Paar則不喜歡,只看Johnny Carson。這些當年的名主持人我一個不識,但大概就像當代的David Letterman之類的吧。
另外也寫她「有許多節目不看,例如歌舞」。
張愛玲也有失眠毛病,下一信就提到她「戒睡藥,每天花在睡不著的時間太多,所以剩下的時間永遠忙忙碌碌」。
這裡寫安眠藥“睡藥”,顯然直譯自sleeping pills,倒也新奇。
箋註寫她除了看電視和老電影以外,她偶而也會喝點烈酒催眠。
*
箋註寫她「日常生活離不開電視」。但顯然她不是特別喜歡電視節目(她喜歡電影),只是需要電視提供的背景聲音。很多獨居的人也都一樣,也許不喜歡和人相處,但需要別處傳來的「人聲」。
下一封信裡她就提到「主要是拿電視作為“背景嘈音”催眠,老電影最有效。」
同一封也提到她看的電視節目。她似乎比較喜歡收看講談節目,信裡提到即Talks Show主持人Dick Cavett“真非常風趣,但是雋語難得碰上”(即無語錄/經典名句可載)。Jack Paar則不喜歡,只看Johnny Carson。這些當年的名主持人我一個不識,但大概就像當代的David Letterman之類的吧。
另外也寫她「有許多節目不看,例如歌舞」。
張愛玲也有失眠毛病,下一信就提到她「戒睡藥,每天花在睡不著的時間太多,所以剩下的時間永遠忙忙碌碌」。
這裡寫安眠藥“睡藥”,顯然直譯自sleeping pills,倒也新奇。
箋註寫她除了看電視和老電影以外,她偶而也會喝點烈酒催眠。
*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閱讀筆記:張愛玲的探偵趣味
張愛玲喜歡看偵探小說,《張愛玲來信箋註》裡提到她“在圖書館借過一本講甘尼地車禍的書,像好偵探小說,又可靠”。
這本書是《A Bridge at Chappaquiddick》,敘述JFK弟弟 Edward Kennedy 1967年7月某夜在麻省Chappaquiddick島河邊醉酒駕駛失事,自己泅水逃生,女助理卻困在車裡淹死的事件。
另外她也向寫信的對象推薦過另一本《Teddy Bared》,似乎也和Edward Kennedy有關,因為Teddy是Edward的暱稱。張愛玲看來對這位肯尼迪很感興趣。也許美國的肯尼迪家族整個看來就像偵探小說故事了。
我故意把偵探寫成“探偵”,這是日文漢字,和偵探同義,但置換成中文語意後,似乎可以解作探討“偵查”這種行為的趣味。
*
這本書是《A Bridge at Chappaquiddick》,敘述JFK弟弟 Edward Kennedy 1967年7月某夜在麻省Chappaquiddick島河邊醉酒駕駛失事,自己泅水逃生,女助理卻困在車裡淹死的事件。
另外她也向寫信的對象推薦過另一本《Teddy Bared》,似乎也和Edward Kennedy有關,因為Teddy是Edward的暱稱。張愛玲看來對這位肯尼迪很感興趣。也許美國的肯尼迪家族整個看來就像偵探小說故事了。
我故意把偵探寫成“探偵”,這是日文漢字,和偵探同義,但置換成中文語意後,似乎可以解作探討“偵查”這種行為的趣味。
*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春臨II
不太熱忱與承認春天的魅力.不是因爲我的過敏症,而是以爲自己比較接近邊緣,黑暗,粉紅,血腥,稀巴爛,世界末日冷酷異境等類,和滿天地開滿花,散枝葉,世界充滿希望,人間滿懷人情背道而馳.那是直到今天,
今天比一般星期天都起得早,沒有發惡夢,昨晚還賴床淩晨兩點都沒睡.可是就有一股莫名的傻勁,也沒有抱怨.好像裏面一顆種子開始萌芽,有旋律在腦,有概念在心,有計劃在行,有主意在醖釀,如果估計不差,今晚還會更新部落各,像現在,驗證了今天過得順利.一手拿著瓦加加汽水,一手彈著電腦鍵盤,嗯,寫意.
今天總共寫了一首歌,完成一幅肖像,給家裏撥了通電話,還把GAMECUBE送了給樓下的小孩,這一天過得充實.
嗯,春天我喜歡,可是我更愛春天,有你.
今天比一般星期天都起得早,沒有發惡夢,昨晚還賴床淩晨兩點都沒睡.可是就有一股莫名的傻勁,也沒有抱怨.好像裏面一顆種子開始萌芽,有旋律在腦,有概念在心,有計劃在行,有主意在醖釀,如果估計不差,今晚還會更新部落各,像現在,驗證了今天過得順利.一手拿著瓦加加汽水,一手彈著電腦鍵盤,嗯,寫意.
今天總共寫了一首歌,完成一幅肖像,給家裏撥了通電話,還把GAMECUBE送了給樓下的小孩,這一天過得充實.
嗯,春天我喜歡,可是我更愛春天,有你.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末日通靈之章:太陽吐長舌頭舔乾淨了地球
今天日文課結束後去看科幻電影《Knowing》。
看到太陽吐出長舌舔乾淨了地球。
所以這是Alex Proyas的科幻版「審判日」。
Alex Proyas畢竟還是那種有著天才映像風格的導演,在片中第一場預言災難的發生時刻,一艘飛機很突兀地切進畫面,瞬間墜地爆燃──是的,突兀是我當時的感覺,但卻是那樣真實的捕捉到意外的發生,有什麼意外不是突兀地發生的嗎?從這場空難,到紐約地鐵意外、公路撞擊、太空船降臨,再到天火焚城的世界末日場景,都給出了全新的映像詮釋,我在銀幕下領受著一波波的視覺衝擊,心底的讚嘆無限開闊著。世界末日這種題材都給拍到窮途末路了,他還是能開創新異的視角,難怪他的《Dark City》會成為我的啟蒙電影之一。
雖然《Knowing》還是無法超越《Dark City》,但能夠看到這樣的科幻電影實在就像打了一管興奮劑,夠我一整天都處在一種亢奮造極的狀態了。上網古鉤了一些導演資料,竟是出生在埃圾、成長於澳洲的希臘人(他的長相一點也不希臘,不過我也不知道怎樣才叫做長相很希臘,可能我都以為是像希臘神話插畫裡那些長著金色鬈髮的秀氣美男吧)。
《Knowing》是壞在選角,雖然Nicolas Cage不錯是長了一副「世界末日臉」,他也很用力的演,就壞在用力過度了,好幾次他用他那張末日臉演出悲情時,心腸冷硬的觀眾們可不賣賬──我聽到大半場觀眾爆笑出聲,好好一部驚悚末日片,忽然成了黑色喜劇,這位尼可拉先生實在應該多點去演喜劇才是。
當晚和天蠍通電話,盡聊著這部電影。如果能一起去看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Knowing有消息靈通之意,所以這裡為了貼近電影情節,譯為通靈之意。
*
看到太陽吐出長舌舔乾淨了地球。
所以這是Alex Proyas的科幻版「審判日」。
Alex Proyas畢竟還是那種有著天才映像風格的導演,在片中第一場預言災難的發生時刻,一艘飛機很突兀地切進畫面,瞬間墜地爆燃──是的,突兀是我當時的感覺,但卻是那樣真實的捕捉到意外的發生,有什麼意外不是突兀地發生的嗎?從這場空難,到紐約地鐵意外、公路撞擊、太空船降臨,再到天火焚城的世界末日場景,都給出了全新的映像詮釋,我在銀幕下領受著一波波的視覺衝擊,心底的讚嘆無限開闊著。世界末日這種題材都給拍到窮途末路了,他還是能開創新異的視角,難怪他的《Dark City》會成為我的啟蒙電影之一。
雖然《Knowing》還是無法超越《Dark City》,但能夠看到這樣的科幻電影實在就像打了一管興奮劑,夠我一整天都處在一種亢奮造極的狀態了。上網古鉤了一些導演資料,竟是出生在埃圾、成長於澳洲的希臘人(他的長相一點也不希臘,不過我也不知道怎樣才叫做長相很希臘,可能我都以為是像希臘神話插畫裡那些長著金色鬈髮的秀氣美男吧)。
《Knowing》是壞在選角,雖然Nicolas Cage不錯是長了一副「世界末日臉」,他也很用力的演,就壞在用力過度了,好幾次他用他那張末日臉演出悲情時,心腸冷硬的觀眾們可不賣賬──我聽到大半場觀眾爆笑出聲,好好一部驚悚末日片,忽然成了黑色喜劇,這位尼可拉先生實在應該多點去演喜劇才是。
當晚和天蠍通電話,盡聊著這部電影。如果能一起去看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Knowing有消息靈通之意,所以這裡為了貼近電影情節,譯為通靈之意。
*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閱讀筆記:張愛玲的稅單
從國際頻道上看到美國爆發了抗稅潮。四月是美國報稅的日子。
正巧在《張愛玲來信箋註》中讀到她報稅時把買書的錢也填報上去,而且還通過了。
當然她買的不是普通的書,是戚本紅樓夢。信裡寫的是:「我付稅把去年買的戚本紅樓夢算進去,已經通過,所以想再買個影印本。」
我對紅樓夢的認識僅止於讀過書店出售的普通印本,這些什麼戚本甲戌本牽涉到的是龐大的紅學研究系統,是彼時印刷術還未出現時的眾家手抄本,自是罕見珍貴。
作者的箋註也寫得精采:「美國每年四月報所得稅,張愛玲視為大事,親自填報,而且精打細算。她最初提到時我完全意外,佩服她有此本領。皇天不負有心人,她把上一年買的書算進去,居然使奉公守法的中產階級談虎色變的稅捐稽處也感動了。」
隱居後的張愛玲出了名是不吃人間煙火的(其實也許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認知),也出了名不善俗務,我們總以為她對生活雜務瑣事「沒輒」,這裡寫她「認真報稅」,而且還「精打細算」,真是跟讀者對她個性的一般認知大有出入,所以覺得稀罕。
也可以看出美國的徵稅制度有多麼嚴謹苛刻。
不過說不定也沒有那麼稀罕。她本來就深知錢的重要性,她從不否認她愛錢,從不撇清高。
她最有名的句子之一:“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 那是嚴格的考驗。”
《小團圓》之後,我們知道她接受過戀人的金錢餽贈,之所以後來在戀人急難時她也毫不猶豫金錢資助,那自是一種情感上的脫略了。
*
正巧在《張愛玲來信箋註》中讀到她報稅時把買書的錢也填報上去,而且還通過了。
當然她買的不是普通的書,是戚本紅樓夢。信裡寫的是:「我付稅把去年買的戚本紅樓夢算進去,已經通過,所以想再買個影印本。」
我對紅樓夢的認識僅止於讀過書店出售的普通印本,這些什麼戚本甲戌本牽涉到的是龐大的紅學研究系統,是彼時印刷術還未出現時的眾家手抄本,自是罕見珍貴。
作者的箋註也寫得精采:「美國每年四月報所得稅,張愛玲視為大事,親自填報,而且精打細算。她最初提到時我完全意外,佩服她有此本領。皇天不負有心人,她把上一年買的書算進去,居然使奉公守法的中產階級談虎色變的稅捐稽處也感動了。」
隱居後的張愛玲出了名是不吃人間煙火的(其實也許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認知),也出了名不善俗務,我們總以為她對生活雜務瑣事「沒輒」,這裡寫她「認真報稅」,而且還「精打細算」,真是跟讀者對她個性的一般認知大有出入,所以覺得稀罕。
也可以看出美國的徵稅制度有多麼嚴謹苛刻。
不過說不定也沒有那麼稀罕。她本來就深知錢的重要性,她從不否認她愛錢,從不撇清高。
她最有名的句子之一:“能夠愛一個人愛到問他拿零用錢的程度, 那是嚴格的考驗。”
《小團圓》之後,我們知道她接受過戀人的金錢餽贈,之所以後來在戀人急難時她也毫不猶豫金錢資助,那自是一種情感上的脫略了。
*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天空藍著,內心晴著
終於一整天都沒下雨了。
一整天晴著。
傍晚下班回家走在路上,抬頭看見天空仍然晴麗得沒有一片雲彩,眼前一半是白,一半是藍,這樣互相滲透,像一幅只用上藍和白兩色顏料的畫。非常清澄非常美麗,心底便嘩一聲低低叫了出來。
我時時都被自然景致觸動著,看了多少次只要覺得美麗還是會像小孩一樣嘩嘩聲驚嘆。看見春樹萌長綠葉,馬上感動了。看見秋天的棕紅色交響曲,又感動了。看見冬雪覆城,天地靜寂,除出感動再無其他。被夏天的陽光暖暖曬著,被赤道的陽光猛猛沖刷,偶爾還是高興。熱得不耐煩了,雨撲撲降下,便又覺得大地意境起來,照樣高興著。
當然我知道自然不總是如此寧和,自然只有是捉摸不定,但寧和的時候便盡量珍惜那片刻美好時光,全心地去感動著。也時時知道,必須敬畏著。
還能看看見天空蔚藍,有這麼一刻所有不快所有精神負擔都被沖刷一空的潔淨感覺,彷彿晴空也投進了心底。
希望就這麼晴上好些時日。
*
一整天晴著。
傍晚下班回家走在路上,抬頭看見天空仍然晴麗得沒有一片雲彩,眼前一半是白,一半是藍,這樣互相滲透,像一幅只用上藍和白兩色顏料的畫。非常清澄非常美麗,心底便嘩一聲低低叫了出來。
我時時都被自然景致觸動著,看了多少次只要覺得美麗還是會像小孩一樣嘩嘩聲驚嘆。看見春樹萌長綠葉,馬上感動了。看見秋天的棕紅色交響曲,又感動了。看見冬雪覆城,天地靜寂,除出感動再無其他。被夏天的陽光暖暖曬著,被赤道的陽光猛猛沖刷,偶爾還是高興。熱得不耐煩了,雨撲撲降下,便又覺得大地意境起來,照樣高興著。
當然我知道自然不總是如此寧和,自然只有是捉摸不定,但寧和的時候便盡量珍惜那片刻美好時光,全心地去感動著。也時時知道,必須敬畏著。
還能看看見天空蔚藍,有這麼一刻所有不快所有精神負擔都被沖刷一空的潔淨感覺,彷彿晴空也投進了心底。
希望就這麼晴上好些時日。
*
作業簿:張愛玲的御用設計師
翻開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小團圓》,彷彿看見作家自己帶著一卷舊式菲林走進暗房,將過去她散文作品《張看》、《流言》及《對照記》裡晴蜻蜓點水般出場過的人物一一沖晒出來,自顯影液中一點一點浮顯出更多更緻密的細節,讓人見之驚疑了、激動了、感動了,也始終疑幻疑真著。
曾經軟禁她的父親和繼母,拋下稚幼兒女出國遊學、周旋於各國情人之間的母親,涉及姑姪亂倫情史的職業女性姑姑,及至她從來不曾公開言提筆談的漢奸戀人胡蘭成,甚至包括怎麼活也活在一個逆異人生的她自己,一個個全都自她記憶暗房裡跳脫出來,大大曝光小小團圓──她不僅以曠世級數的文字照相術捕捉出日光裡俏生生的形貌,也廓出背光的森幽幽暗影。世間萬事萬物,凡塵紅男綠女,從來於她不總是只站在向光處迤邐出一排華麗手勢,她往往看進去的還有月球的背面,永恆的背光和黑暗。
而貫穿這些人物軸線,一直連戲出場的是張愛玲的印度朋友炎櫻,每每寫及這位個性鮮明的印裔混血兒,陰暗處總會透顯出光。朝炎櫻那一角捺下去的是馬諦斯野獸派的濃顏烈彩,明艷艷亮出一朵熾熾的印度太陽。
在《小團圓》裡,炎櫻化身比比,是女主角盛九莉香港大學的同學,兩人在上世紀30年代太平洋戰爭爆發香而香港淪陷後,結伴回到上海。女主角通過小說創作崛起文壇,而家世優裕的比比,則成了她御用的時裝設計師。
張愛玲本人從不隱瞞自己的戀物虛榮,《對照記》裡曾寫她出於「後母贈衣造成一種特殊心理,以至於後來一度clothes-crazy(衣服狂)。」她不僅有戀衣癖,所喜的還是不入主流眼界的奇裝異服,走紅文壇之時,人們注意到的不僅是她秀異的文筆,還有她宛如張揚一幅幅重彩畫般嗜穿不絕的炫色衣裝,於是贈予「奇裝炫人」的名號。
她這些炫裝顯然出自炎櫻的手筆。對照記裡提到她拿了祖母的夾被被面去做衣服,裁縫見了一床 「陳絲爛草」也不皺眉,一聲不響拿了去「照炎櫻的設計做了出來」。這件衣服是「米色薄綢上洒淡墨點,隱著暗紫鳳凰,很有畫意。」
《小團圓》第四章裡就這麼寫:「她對比比代為設計的奇裝異服毫無抗力。」姑姑看不過眼,曾批評說,最可氣的是比比自己的衣服也並不怪。
張愛玲曾經形炎櫻長得腴麗,而印裔女人也大多帶著豐滿體態,《小團圓》裡寫:「比比從小一直有發胖的趨勢,個子又不高,不宜穿太極端的時裝」,不似她「蒼白退縮,需要引人注意」。而最讓人讀之神盪的莫過於這一行,「她也願意覺得她這整個人是比比一手創造的」。
實在沒有一句話比得上這一句堪稱為對於時裝設計師的最大禮讚了。
*
曾經軟禁她的父親和繼母,拋下稚幼兒女出國遊學、周旋於各國情人之間的母親,涉及姑姪亂倫情史的職業女性姑姑,及至她從來不曾公開言提筆談的漢奸戀人胡蘭成,甚至包括怎麼活也活在一個逆異人生的她自己,一個個全都自她記憶暗房裡跳脫出來,大大曝光小小團圓──她不僅以曠世級數的文字照相術捕捉出日光裡俏生生的形貌,也廓出背光的森幽幽暗影。世間萬事萬物,凡塵紅男綠女,從來於她不總是只站在向光處迤邐出一排華麗手勢,她往往看進去的還有月球的背面,永恆的背光和黑暗。
而貫穿這些人物軸線,一直連戲出場的是張愛玲的印度朋友炎櫻,每每寫及這位個性鮮明的印裔混血兒,陰暗處總會透顯出光。朝炎櫻那一角捺下去的是馬諦斯野獸派的濃顏烈彩,明艷艷亮出一朵熾熾的印度太陽。
在《小團圓》裡,炎櫻化身比比,是女主角盛九莉香港大學的同學,兩人在上世紀30年代太平洋戰爭爆發香而香港淪陷後,結伴回到上海。女主角通過小說創作崛起文壇,而家世優裕的比比,則成了她御用的時裝設計師。
張愛玲本人從不隱瞞自己的戀物虛榮,《對照記》裡曾寫她出於「後母贈衣造成一種特殊心理,以至於後來一度clothes-crazy(衣服狂)。」她不僅有戀衣癖,所喜的還是不入主流眼界的奇裝異服,走紅文壇之時,人們注意到的不僅是她秀異的文筆,還有她宛如張揚一幅幅重彩畫般嗜穿不絕的炫色衣裝,於是贈予「奇裝炫人」的名號。
她這些炫裝顯然出自炎櫻的手筆。對照記裡提到她拿了祖母的夾被被面去做衣服,裁縫見了一床 「陳絲爛草」也不皺眉,一聲不響拿了去「照炎櫻的設計做了出來」。這件衣服是「米色薄綢上洒淡墨點,隱著暗紫鳳凰,很有畫意。」
《小團圓》第四章裡就這麼寫:「她對比比代為設計的奇裝異服毫無抗力。」姑姑看不過眼,曾批評說,最可氣的是比比自己的衣服也並不怪。
張愛玲曾經形炎櫻長得腴麗,而印裔女人也大多帶著豐滿體態,《小團圓》裡寫:「比比從小一直有發胖的趨勢,個子又不高,不宜穿太極端的時裝」,不似她「蒼白退縮,需要引人注意」。而最讓人讀之神盪的莫過於這一行,「她也願意覺得她這整個人是比比一手創造的」。
實在沒有一句話比得上這一句堪稱為對於時裝設計師的最大禮讚了。
*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作業簿:看張與小團圓
二十多歲即以小說創作名震文壇的天才小說家張愛玲,在晚年盛名達到顛峰的時代離群索居。由於她自我消聲幾近匿跡的極端低調,和閱讀界越來越熾的張愛玲研究熱形成高度反差──讀者追捧一部部張氏作品,陷落在華麗與蒼涼的文字裡不能自拔,偶然乍醒抬頭覬照現實,卻始終不見作家現身說上幾句漂亮話──人們自然不免懷疑,這樣一個傳奇人物,也許早就不在人世了,文壇自是不時流出她早已辭世的謠言。
消息傳到了張愛玲耳裡,她施施然走上影樓拍下一張照片發布出去,照上她手持一卷報紙,封面頭條是當時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猝逝的報導。張愛玲那時已是七十好幾的老年人了,仍然這麼機變佻皮,報紙在她手中變作了傳聲筒,她不用開口卻告訴了全世界她還活得好好的。
而她採用來證明自己還死不去的時事,居然是一則訃聞,這裡頭的生死參差對照,她一派輕俏流顯出來的不僅是她無人可及的獨家幽默,而且還是深幽幽逆喻人生的黑色幽默。
如今距離她1995年逝於洛杉磯已經十多年過去了,一代一代的張迷接續養成,文學界「張祖奶奶」的別稱,早在她生前死後就牢牢貼到她的衣襟上,讀者大眾把她拱上了神龕,眼看天后宮也堂然搭建落成,忽然她神秘的小說遺作《小團圓》橫空出世,用自傳的筆觸還原出一個讀者從未見過的張愛玲,這次她老實不客氣調轉筆尖對準自身俐落切割,袒蕩蕩流離身世紅塵情事肉身情欲的細瀝瀝剖白,讓自以熟懂了她傳奇一生(胡蘭成筆下那個神人一樣的民國女子)的讀者一行行追索下去,越讀越是驚疑,光天白日裡猛地抖出一串冷顫。
雖然人們傾向於爭議《小團圓》的出版違逆死者遺願,因為是她生前一度想要銷毀的小說,不該面世,但真的立意要毀,她早就毀了,這麼決絕撇清的一個人!想必心裡還有一點掙扎──《小團圓》裡寫的,她性格裡有一樣本事,想不通的事就暫且擱下,以後再來說罷。
以後。以後就交給時光決定了。時光會找到它要的代言人。
於是沉埋在時間廢墟之中的《小團圓》終於得以掘現出來,冥冥中彷彿又是當年她手持訃聞報紙的那記幽默手勢,似是以告,蚊香盤不錯是被她一腳踢到暗摸摸的床底下去了,但是她要說的故事還沒完,也不會完。也許為的也是她從來深知,自己的故事還是由自己來說的好。
她的人生,她來置喙。
*
消息傳到了張愛玲耳裡,她施施然走上影樓拍下一張照片發布出去,照上她手持一卷報紙,封面頭條是當時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猝逝的報導。張愛玲那時已是七十好幾的老年人了,仍然這麼機變佻皮,報紙在她手中變作了傳聲筒,她不用開口卻告訴了全世界她還活得好好的。
而她採用來證明自己還死不去的時事,居然是一則訃聞,這裡頭的生死參差對照,她一派輕俏流顯出來的不僅是她無人可及的獨家幽默,而且還是深幽幽逆喻人生的黑色幽默。
如今距離她1995年逝於洛杉磯已經十多年過去了,一代一代的張迷接續養成,文學界「張祖奶奶」的別稱,早在她生前死後就牢牢貼到她的衣襟上,讀者大眾把她拱上了神龕,眼看天后宮也堂然搭建落成,忽然她神秘的小說遺作《小團圓》橫空出世,用自傳的筆觸還原出一個讀者從未見過的張愛玲,這次她老實不客氣調轉筆尖對準自身俐落切割,袒蕩蕩流離身世紅塵情事肉身情欲的細瀝瀝剖白,讓自以熟懂了她傳奇一生(胡蘭成筆下那個神人一樣的民國女子)的讀者一行行追索下去,越讀越是驚疑,光天白日裡猛地抖出一串冷顫。
雖然人們傾向於爭議《小團圓》的出版違逆死者遺願,因為是她生前一度想要銷毀的小說,不該面世,但真的立意要毀,她早就毀了,這麼決絕撇清的一個人!想必心裡還有一點掙扎──《小團圓》裡寫的,她性格裡有一樣本事,想不通的事就暫且擱下,以後再來說罷。
以後。以後就交給時光決定了。時光會找到它要的代言人。
於是沉埋在時間廢墟之中的《小團圓》終於得以掘現出來,冥冥中彷彿又是當年她手持訃聞報紙的那記幽默手勢,似是以告,蚊香盤不錯是被她一腳踢到暗摸摸的床底下去了,但是她要說的故事還沒完,也不會完。也許為的也是她從來深知,自己的故事還是由自己來說的好。
她的人生,她來置喙。
*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閱讀筆記:張愛玲的美國居所
《張愛玲來信箋註》這部書可以勾勒出張愛玲的美國居所圖景。
1966年,她在華盛頓。住址是1315, C St Se, Apt.22/Washington D.C.。
1966年十月以後,在俄亥俄州牛津城的邁阿密大學任駐校作家。地址是 University Center,Miami University/Oxford, Ohio。
1967年十二月,搬到了麻省,似乎住在瑞德克里夫學院後的公寓。地址 83 Brattle St. Apt.45/Cambridge, Mass.。丈夫賴雅兩個月前病歿。
[村上春樹90年代也在麻省劍橋當過駐校作家。]
1969年十一月,張從東岸波士頓遷到西岸的柏克萊,開始了她在加州生活的26年,直到去世 。地址 2025 Durant Av. Apt.307/Berkeley, Calif.。
1972年秋天,張愛玲從柏克萊遷居洛杉磯,住在好萊塢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和一條小巷交叉口的studio apartment三樓單位。地址 1825 N. Kingsley Drive, Apt.305/ Hollywood, CA.
張愛玲在1969年5月30的一封信裡提到她找房子的條件。
(一)一間房的公寓(號稱一間半),有浴室,kitchenet;
(二)離office近,或者有公共汽車來回方便。地點合適,寧可多出點房錢,每天可以省不少時間。
(三)最好房子不太老,比較乾淨。
(四)此外都隨便,傢俱可有可無,如有床,最好是榻床或沙發。裝修、光線、嘈雜、房間太小,都完全沒有關係。
她另外註明:如果沒有,也許有宿舍或是rooming house有room with bath……再不然夏天sublet公寓,那就遠點也行。
(她有一封信裡提到她寫錯別人的名字:我的模糊纏夾,只有廣東話「烏龍」可以形容。)
*
1966年,她在華盛頓。住址是1315, C St Se, Apt.22/Washington D.C.。
1966年十月以後,在俄亥俄州牛津城的邁阿密大學任駐校作家。地址是 University Center,Miami University/Oxford, Ohio。
1967年十二月,搬到了麻省,似乎住在瑞德克里夫學院後的公寓。地址 83 Brattle St. Apt.45/Cambridge, Mass.。丈夫賴雅兩個月前病歿。
[村上春樹90年代也在麻省劍橋當過駐校作家。]
1969年十一月,張從東岸波士頓遷到西岸的柏克萊,開始了她在加州生活的26年,直到去世 。地址 2025 Durant Av. Apt.307/Berkeley, Calif.。
1972年秋天,張愛玲從柏克萊遷居洛杉磯,住在好萊塢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和一條小巷交叉口的studio apartment三樓單位。地址 1825 N. Kingsley Drive, Apt.305/ Hollywood, CA.
張愛玲在1969年5月30的一封信裡提到她找房子的條件。
(一)一間房的公寓(號稱一間半),有浴室,kitchenet;
(二)離office近,或者有公共汽車來回方便。地點合適,寧可多出點房錢,每天可以省不少時間。
(三)最好房子不太老,比較乾淨。
(四)此外都隨便,傢俱可有可無,如有床,最好是榻床或沙發。裝修、光線、嘈雜、房間太小,都完全沒有關係。
她另外註明:如果沒有,也許有宿舍或是rooming house有room with bath……再不然夏天sublet公寓,那就遠點也行。
(她有一封信裡提到她寫錯別人的名字:我的模糊纏夾,只有廣東話「烏龍」可以形容。)
*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閱讀筆記:布萊希特的美國嚮導
本來在看村上春樹跑馬拉松,但因為工作關係,手上多了一本莊信正著書的《張愛玲來信箋註》,從前看文學雜誌《印刻》刊載過幾篇,現在看書可以看得比較全。
所以在做著閱讀筆記。
張愛玲的兩段婚姻,聚焦在胡蘭成的眼光似乎比較密集,我倒是對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Ferdinand Maximilian Reyher)感到好奇。過去僅僅知道他曾在好萊塢影城當過編劇,好像還編了不少電影,張愛玲在《小團圓》裡約莫提到,她和他走到了一起,多少和她少女時代是個影迷有關。
看了這部箋註,才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得悉賴雅和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有不尋常的文學伙伴關係,而布萊希特是一個我還在開發中的文學名字。畢竟到過了柏林,布萊希特就變成一個無法回避的名字了。
書上附有賴雅和布萊希特在1946年拍下的合照,地點是美國新澤西,只是不知道在新澤西哪個地方。新澤西離紐約近得很,二戰爆發後他流亡來到美國,應該就落腳紐約。只是印象裡沒有他用他那精確語言勾勒出來的紐約圖景。
照片拍得很有味道,是黑白照,兩人大概是坐在蘋果樹下,布萊希特仍然是一貫低頭微笑的恬然模樣(一點也看不出他會壞脾氣)。賴雅穿著風衣,像美國五十年代時期那種在左派報社就職的新聞工作者。書上另一張是他和張愛玲的合照,賴雅沒戴眼鏡,模樣看來使我想起兒科醫生──真是奇怪的聯想,也許那張照片多少給我一種老夫少妻的感覺。
這部箋記的作者寫:賴雅是美國左派作家,卻與很多走回頭路的「同路人』不同,至死無悔。
似乎是個讚譽。
而這左派的硬骨文人賴雅對文學界的貢獻,是向世界引薦了布萊希特這個近代劇作家,以致別人為他著傳,書名竟就叫作《布萊希特的美國嚮導》(Bertolt Brecth's America Cicerone,由James Lyon撰著,1978年在波昂出版)。
布萊希特以外,賴雅還結識了康拉德和喬伊斯(James Joyce),並與他們通過信。那些信如果公開出來不知道會是多麼飛揚,想必談的都是文學吧。此外,賴雅的前妻Rebecca Hourwich是美國著名的女權運動家──好萊塢編劇和女權運動家,好像還蠻典型的一種結合。
後來聽說張愛玲第二次回到香港當編劇時曾給賴雅寫過六封家書,信中流露了親密的夫妻情愛,也許她的第二段婚姻多少也給過她情感慰藉吧。只是《小團圓》裡寫到紐約墮胎那段實在太血淋淋的讓人驚懼,她的筆向來不留情面,她寫到自己的人生也一般是這樣不留情面。
*
所以在做著閱讀筆記。
張愛玲的兩段婚姻,聚焦在胡蘭成的眼光似乎比較密集,我倒是對她的第二任丈夫賴雅(Ferdinand Maximilian Reyher)感到好奇。過去僅僅知道他曾在好萊塢影城當過編劇,好像還編了不少電影,張愛玲在《小團圓》裡約莫提到,她和他走到了一起,多少和她少女時代是個影迷有關。
看了這部箋註,才像發現新大陸似的得悉賴雅和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有不尋常的文學伙伴關係,而布萊希特是一個我還在開發中的文學名字。畢竟到過了柏林,布萊希特就變成一個無法回避的名字了。
書上附有賴雅和布萊希特在1946年拍下的合照,地點是美國新澤西,只是不知道在新澤西哪個地方。新澤西離紐約近得很,二戰爆發後他流亡來到美國,應該就落腳紐約。只是印象裡沒有他用他那精確語言勾勒出來的紐約圖景。
照片拍得很有味道,是黑白照,兩人大概是坐在蘋果樹下,布萊希特仍然是一貫低頭微笑的恬然模樣(一點也看不出他會壞脾氣)。賴雅穿著風衣,像美國五十年代時期那種在左派報社就職的新聞工作者。書上另一張是他和張愛玲的合照,賴雅沒戴眼鏡,模樣看來使我想起兒科醫生──真是奇怪的聯想,也許那張照片多少給我一種老夫少妻的感覺。
這部箋記的作者寫:賴雅是美國左派作家,卻與很多走回頭路的「同路人』不同,至死無悔。
似乎是個讚譽。
而這左派的硬骨文人賴雅對文學界的貢獻,是向世界引薦了布萊希特這個近代劇作家,以致別人為他著傳,書名竟就叫作《布萊希特的美國嚮導》(Bertolt Brecth's America Cicerone,由James Lyon撰著,1978年在波昂出版)。
布萊希特以外,賴雅還結識了康拉德和喬伊斯(James Joyce),並與他們通過信。那些信如果公開出來不知道會是多麼飛揚,想必談的都是文學吧。此外,賴雅的前妻Rebecca Hourwich是美國著名的女權運動家──好萊塢編劇和女權運動家,好像還蠻典型的一種結合。
後來聽說張愛玲第二次回到香港當編劇時曾給賴雅寫過六封家書,信中流露了親密的夫妻情愛,也許她的第二段婚姻多少也給過她情感慰藉吧。只是《小團圓》裡寫到紐約墮胎那段實在太血淋淋的讓人驚懼,她的筆向來不留情面,她寫到自己的人生也一般是這樣不留情面。
*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星期天要留給紐約時報
星期天如果不用上班,我大概會一整天都掛在網上看電子版的紐約時報吧。
從前在紐約也是這樣,星期天最好哪兒都不去,在家一整天一整天都啜著一杯咖啡看紐約時報,儘管星期天的紐約時報是無論如何怎麼看也看不完的。
現在下班了回到家裡掛網,第一時間也是看紐約時報的星期天文學專刊Sunday Book Review。那麼多文章當然是沒有那種美國時間細細讀完了,只能大致瀏覽,再挑一兩篇感興趣的細讀。這期有關於Beat Generation簡史的圖文書讀評,這本黑白漫畫式的圖文書好像很好看。
正好我今年也都在看著Jack Kerouc的書。是我的Jack Kerouc年呢。
看完Sunday Book Review就過檔蹓到Art和Style兩欄──其實都沒有時間細看,就這麼兩眼發光發光的瀏覽。最後定格在N.Y./Region的The City版,世上再沒有一份報紙的都會版會是這樣好看的了。這和紐約有關嗎?畢竟都是這座城市的各樣城事。
The City的文章有時看不完,就看圖片輯,這一欄的圖片集最好看了。這一期的題目是Train Tag,有這些改造地鐵樣貌的紐約塗鴉狂人。
http://www.nytimes.com/slideshow/2009/04/10/nyregion/041209-cooper_8.html
在紐約,每一列地鐵都可能成為一幅流動的塗鴉牆。
當然這一期的紐約Graffiti塗鴉狂不比得上《諸事塌破》那本邊緣藝術雜誌報導的非主流藝勢力來得鋒銳敏異,不過作為一份主流大報,即使是這樣點到即止也已充滿神采了。
星期天,我總在心底萬歲一萬次紐約時報。
*
從前在紐約也是這樣,星期天最好哪兒都不去,在家一整天一整天都啜著一杯咖啡看紐約時報,儘管星期天的紐約時報是無論如何怎麼看也看不完的。
現在下班了回到家裡掛網,第一時間也是看紐約時報的星期天文學專刊Sunday Book Review。那麼多文章當然是沒有那種美國時間細細讀完了,只能大致瀏覽,再挑一兩篇感興趣的細讀。這期有關於Beat Generation簡史的圖文書讀評,這本黑白漫畫式的圖文書好像很好看。
正好我今年也都在看著Jack Kerouc的書。是我的Jack Kerouc年呢。
看完Sunday Book Review就過檔蹓到Art和Style兩欄──其實都沒有時間細看,就這麼兩眼發光發光的瀏覽。最後定格在N.Y./Region的The City版,世上再沒有一份報紙的都會版會是這樣好看的了。這和紐約有關嗎?畢竟都是這座城市的各樣城事。
The City的文章有時看不完,就看圖片輯,這一欄的圖片集最好看了。這一期的題目是Train Tag,有這些改造地鐵樣貌的紐約塗鴉狂人。
http://www.nytimes.com/slideshow/2009/04/10/nyregion/041209-cooper_8.html
在紐約,每一列地鐵都可能成為一幅流動的塗鴉牆。
當然這一期的紐約Graffiti塗鴉狂不比得上《諸事塌破》那本邊緣藝術雜誌報導的非主流藝勢力來得鋒銳敏異,不過作為一份主流大報,即使是這樣點到即止也已充滿神采了。
星期天,我總在心底萬歲一萬次紐約時報。
*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星期六,想起紐約的春走
一週裡邊沒有什麼是比星期六更值得期待的了。因為今天總是能和天蠍說上話。
我們很能談。
其實這一兩天情緒有點潮濕,也不知道是不是一直下雨的關係,心情無論如何就是清爽不起來。不過一聽到他的聲音,好像心底僅有的一點陰霾都也驅散了,漸微漸微的晴麗起來。
此刻真想握一握他的手。春天了,我們會披上輕暖的風衣,手牽手出門散步, 或一起去藝術春走(Art Walk),那是紐約在春季熱絡起來的藝術串門活動,藝術家們都會開放門戶讓我們一家一家的拜訪。
我喜歡一起出門,去看我們所愛的人與物,風與景,還有那座永變動不居的偉大城市。而我知道自己就走在一個人的身旁,永遠地感覺著他掌心的溫度。
此刻是多麼地想握著那雙手走在紐約春天的街頭。
*
我們很能談。
其實這一兩天情緒有點潮濕,也不知道是不是一直下雨的關係,心情無論如何就是清爽不起來。不過一聽到他的聲音,好像心底僅有的一點陰霾都也驅散了,漸微漸微的晴麗起來。
此刻真想握一握他的手。春天了,我們會披上輕暖的風衣,手牽手出門散步, 或一起去藝術春走(Art Walk),那是紐約在春季熱絡起來的藝術串門活動,藝術家們都會開放門戶讓我們一家一家的拜訪。
我喜歡一起出門,去看我們所愛的人與物,風與景,還有那座永變動不居的偉大城市。而我知道自己就走在一個人的身旁,永遠地感覺著他掌心的溫度。
此刻是多麼地想握著那雙手走在紐約春天的街頭。
*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Good Friday
有時候,我只是會想一些奇怪的問題:
西曆元年開始後第一個受難日,J投向世界的最後一眼,不知他看見的是什麼?
十字架究竟是用什麼木質造成的呢?是否浸染了聖血?找出來可以取出DNA的樣本嗎?
如果擁有聖血的DNA樣本排出了基因圖譜以至整個神性基因序列 ,那麼未來複製術可以複製出一個J的複製人嗎?
關於神子重臨的救世預言,如果祂乘搭而來的不是什麼宇宙載具而是DNA複製術?
傳說中的聖杯,據說既不是金也不是銀鑄成的,而是一個木杯。會是浸染了聖血的那兩根木頭製成的嗎?那麼聖杯所盛載的秘密,或許就是DNA之謎了。難怪尋找聖杯,會是這樣神秘而浩澣的巨大宇宙工程。
*
西曆元年開始後第一個受難日,J投向世界的最後一眼,不知他看見的是什麼?
十字架究竟是用什麼木質造成的呢?是否浸染了聖血?找出來可以取出DNA的樣本嗎?
如果擁有聖血的DNA樣本排出了基因圖譜以至整個神性基因序列 ,那麼未來複製術可以複製出一個J的複製人嗎?
關於神子重臨的救世預言,如果祂乘搭而來的不是什麼宇宙載具而是DNA複製術?
傳說中的聖杯,據說既不是金也不是銀鑄成的,而是一個木杯。會是浸染了聖血的那兩根木頭製成的嗎?那麼聖杯所盛載的秘密,或許就是DNA之謎了。難怪尋找聖杯,會是這樣神秘而浩澣的巨大宇宙工程。
*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過境者
今天和前上司O吃飯。
上班不過兩個星期,已經不知第幾個飯局了。
我也一直沒有和O上司聯絡。事實上在我第一次離職前,O上司已經外調去別的部門了,只是我們偶爾還是在下班後出來吃個飯。他和Y上司一樣都非常器重我。我因為職場上有這麼兩位極有才幹的上司,有生以來第一次覺得工作非常有意義。多麼可惜他們兩人後來關係決裂,我處於中間,立場尷尬,那時候對工作的熱誠也隨著走調了。
晚餐時,O上司一如既往,告訴了我許多他經營他那部門的理念和他如何增進業務的概念,也談到了他的家庭生活,他和兩歲大女兒的親子關係,生活十分美滿的樣子,我聽著聽著代他感到十分欣慰。
這都是過去今天的人與事,有什麼改變了,有些依然不變。而我覺得自己,總像在扮演一個過境者的角色。
有時候就坐在那兒,有時候不在那兒。有時候離開了,有時候又再回來。
*
上班不過兩個星期,已經不知第幾個飯局了。
我也一直沒有和O上司聯絡。事實上在我第一次離職前,O上司已經外調去別的部門了,只是我們偶爾還是在下班後出來吃個飯。他和Y上司一樣都非常器重我。我因為職場上有這麼兩位極有才幹的上司,有生以來第一次覺得工作非常有意義。多麼可惜他們兩人後來關係決裂,我處於中間,立場尷尬,那時候對工作的熱誠也隨著走調了。
晚餐時,O上司一如既往,告訴了我許多他經營他那部門的理念和他如何增進業務的概念,也談到了他的家庭生活,他和兩歲大女兒的親子關係,生活十分美滿的樣子,我聽著聽著代他感到十分欣慰。
這都是過去今天的人與事,有什麼改變了,有些依然不變。而我覺得自己,總像在扮演一個過境者的角色。
有時候就坐在那兒,有時候不在那兒。有時候離開了,有時候又再回來。
*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那些接近無限透明的藍
我沒有想到昨晚收到你傳來的簡訊說我們同時間在異境貼文,指的就是星期一當天,我還以為是星期天,看來連續兩天,我們都在異境共時存在呢。
你和小日本眼神對視的那張照片是真的好,流露出一種彼此心領神會的默契,我倒沒想過看起來像場勾搭──只覺得是兩個來自不同樂隊的音樂同志,交換著彼此賞識的心念。那裡沒有言語,純粹是兩顆心靈的剎那交會。
我覺得非常美麗。拍攝這張照片的人也許不知道他的鏡頭捕捉下多麼稀罕的一刻。早一秒遲一秒,那一瞬間就極可能不再一樣了。
我甚至覺得鏡頭不僅凝定了那一瞬間,還把當時的氣氛也勾勒了出來,有一種相知的氛圍柔靜的圈住你們,誰也走不進去干擾似的。
小日本有那種未來人類的秀異型貌,彷彿動畫漫畫走出來的人物似的,確然如你所說,就像是M的小說人物一樣。
此刻我是多麼渴望聽聽他的音樂。重金屬呵。也許他更接近的不是我們崇拜的M,而是另一位同樣姓氏的同代作家M氏二號。
那些接近無限透明的藍。
真是好奇,小日本的樂隊會是什麼名字呢?
此外,更讓我驚艷的是〈像場勾搭〉這篇文章,寫得極好。
一種不急不緩的格調,有最冷靜也有最撩人的節奏。
*
你和小日本眼神對視的那張照片是真的好,流露出一種彼此心領神會的默契,我倒沒想過看起來像場勾搭──只覺得是兩個來自不同樂隊的音樂同志,交換著彼此賞識的心念。那裡沒有言語,純粹是兩顆心靈的剎那交會。
我覺得非常美麗。拍攝這張照片的人也許不知道他的鏡頭捕捉下多麼稀罕的一刻。早一秒遲一秒,那一瞬間就極可能不再一樣了。
我甚至覺得鏡頭不僅凝定了那一瞬間,還把當時的氣氛也勾勒了出來,有一種相知的氛圍柔靜的圈住你們,誰也走不進去干擾似的。
小日本有那種未來人類的秀異型貌,彷彿動畫漫畫走出來的人物似的,確然如你所說,就像是M的小說人物一樣。
此刻我是多麼渴望聽聽他的音樂。重金屬呵。也許他更接近的不是我們崇拜的M,而是另一位同樣姓氏的同代作家M氏二號。
那些接近無限透明的藍。
真是好奇,小日本的樂隊會是什麼名字呢?
此外,更讓我驚艷的是〈像場勾搭〉這篇文章,寫得極好。
一種不急不緩的格調,有最冷靜也有最撩人的節奏。
*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我喜歡薯仔嘜
星期一上來這裡總有一些期待,會希望看到天蠍寫下一些什麼。
嗯,薯仔話題。
其實我覺得薯仔嘜是很可愛的唷。一點也沒有把它看成貶義。所以用來暱稱我們都敬愛感佩萬分的M先生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其實M先生生於1949年,來到今年都60歲了,而且也早在兩個月前度過了他的六十大壽,不過樣子實在看來頂多也只有不得不讓人佩服的40出頭。我旅居倫敦的時候,收到一份朋友特地為我留下的英國《衛報》星期天雜誌,裡頭有一輯M先生跑步的彩照特寫,他裸著上身僅穿一件運動短褲、腳下一對跑鞋,精壯結實的體態看到我目瞪口呆,因為我向來想像的都是他坐在爵士酒吧聆聽現場演奏或者在個人書房伏案書寫的沉靜姿態,那畫面一如他小說裡許多孤絕一人的情境,是全然的超塵寧靜。
忽然之間,他袒露上身,從讀者眼前一陣風似的跑了過去,那動感的姿態,無論如何就是難以想像。
所以薯仔嘜其實是把他叫年輕了。他原來就有一種憨實的臉貌。
其實,薯仔有一種大地氣味,暗地裡生長,彷彿跟整個地層進行了秘密對話之後一顆顆長實了走進人世。每一顆也長得實在不同。
所以我是多麼愛吃馬鈴薯啊。
其實我的小名的發音也很薯……
*
嗯,薯仔話題。
其實我覺得薯仔嘜是很可愛的唷。一點也沒有把它看成貶義。所以用來暱稱我們都敬愛感佩萬分的M先生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其實M先生生於1949年,來到今年都60歲了,而且也早在兩個月前度過了他的六十大壽,不過樣子實在看來頂多也只有不得不讓人佩服的40出頭。我旅居倫敦的時候,收到一份朋友特地為我留下的英國《衛報》星期天雜誌,裡頭有一輯M先生跑步的彩照特寫,他裸著上身僅穿一件運動短褲、腳下一對跑鞋,精壯結實的體態看到我目瞪口呆,因為我向來想像的都是他坐在爵士酒吧聆聽現場演奏或者在個人書房伏案書寫的沉靜姿態,那畫面一如他小說裡許多孤絕一人的情境,是全然的超塵寧靜。
忽然之間,他袒露上身,從讀者眼前一陣風似的跑了過去,那動感的姿態,無論如何就是難以想像。
所以薯仔嘜其實是把他叫年輕了。他原來就有一種憨實的臉貌。
其實,薯仔有一種大地氣味,暗地裡生長,彷彿跟整個地層進行了秘密對話之後一顆顆長實了走進人世。每一顆也長得實在不同。
所以我是多麼愛吃馬鈴薯啊。
其實我的小名的發音也很薯……
*
像場勾搭
電話裏你直截了當的問為什麽會要把別的男生照片寄給你看呢?我莞爾,想了半天想不出好的答案。其實沒有什麽,開始想告訴你關於小日本的事時你正忙著妹妹的婚禮,而之後每一次想提出時都找不到一個好的切入題。本來打算就此罷休當著是昨日黃花永埋土裏,可是因爲意外的在臉皮書上看到那張有一种說不出弔詭的照片,就想著與你分享。
我想也因爲任何時候任我們喜歡我們哈日。
小日本是富裕人家孩子。在上海念大學,二十出頭已經在上海經營一家香水公司當老闆,員工有八十人左右,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他那一手好鼓是兩年前開始呆在家不眠不休苦練研究后的成果。這一次演出其實也只屬客串形式,小日本屬於另一只樂隊,鍾情的是重金屬音樂,只是好鼓手實在難找。這些都是聼人說的。
我和小日本交談至多也沒超過十句吧。一向比較喜歡以距離觀察,喜歡環顧其它周遭的人又是如何與之交流。小日本長得漂亮,皮膚也白,所以演出前後都會有不少男女喜歡上前搭訕,尤其是女生。小日本也一副來者不拘的模樣,沒有說對美女特別殷勤或對男生特別冷淡。他這種無憂于生活基本條件的孩子,通常都會拿一段時間慢慢去摸索和捏造自我,包括其性取向。話雖然這麽說,我並不是示意他是個同志。我還可以斷定他女友不少。甩開性別,沒有找到更適合的詞語,只能說小日本是 - available,sexually available。
像M先生小说裏邊的青年。
這張照片讓我汗顔的地方是我完全不記得有這樣的一幕。
我是記得有人把鏡頭對准這個方向,反射性把頭憋開去,而且小日本在場,根底下明白焦點是他,我只是剛好在場。怎麽知道小日本看見我迴避鏡頭,自己也彆扭起來。不記得過了多久,聽見拍照的人索然無趣嘆了口氣:別這樣叻... 還以爲他放棄了。
結果,我不記得我和小日本有這樣仿佛在同一瞬間相互領會同一個秘密而彼此陰陰微笑的一幕,如此曖昧,像場勾搭,其實不然。
我想也因爲任何時候任我們喜歡我們哈日。
小日本是富裕人家孩子。在上海念大學,二十出頭已經在上海經營一家香水公司當老闆,員工有八十人左右,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他那一手好鼓是兩年前開始呆在家不眠不休苦練研究后的成果。這一次演出其實也只屬客串形式,小日本屬於另一只樂隊,鍾情的是重金屬音樂,只是好鼓手實在難找。這些都是聼人說的。
我和小日本交談至多也沒超過十句吧。一向比較喜歡以距離觀察,喜歡環顧其它周遭的人又是如何與之交流。小日本長得漂亮,皮膚也白,所以演出前後都會有不少男女喜歡上前搭訕,尤其是女生。小日本也一副來者不拘的模樣,沒有說對美女特別殷勤或對男生特別冷淡。他這種無憂于生活基本條件的孩子,通常都會拿一段時間慢慢去摸索和捏造自我,包括其性取向。話雖然這麽說,我並不是示意他是個同志。我還可以斷定他女友不少。甩開性別,沒有找到更適合的詞語,只能說小日本是 - available,sexually available。
像M先生小说裏邊的青年。
這張照片讓我汗顔的地方是我完全不記得有這樣的一幕。
我是記得有人把鏡頭對准這個方向,反射性把頭憋開去,而且小日本在場,根底下明白焦點是他,我只是剛好在場。怎麽知道小日本看見我迴避鏡頭,自己也彆扭起來。不記得過了多久,聽見拍照的人索然無趣嘆了口氣:別這樣叻... 還以爲他放棄了。
結果,我不記得我和小日本有這樣仿佛在同一瞬間相互領會同一個秘密而彼此陰陰微笑的一幕,如此曖昧,像場勾搭,其實不然。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火鍋晚餐上的宗教性話題
雖然是星期日,但仍照著排定的工作表照常上班,而且我喜歡星期天上班,感覺特別安靜。
下了一整天的雨。
前上司來約晚餐。到她的公寓吃火鍋,話題圍繞在宗教信仰。我說了我對於宇宙之神的存在與自由意志的看法──我仍然是一個無宗教信仰的有神論者,我相信宇宙有終極智慧的存在,而祂創建了生命系統,給予的就是自由意志。她顯然受到一些衝擊,但也承認這是一次知性對話。
我也多了一些基督認知。還談到了猶太的割禮。我知道割禮的存在,但不解其義。她說那是基督降世前,上帝跟猶太人訂定他們作為神選子民的契約,割禮即是履行契約而行的標誌。她的疑問是為什麼非要選擇割禮不可?好問題,我也一無所知。甚至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幾番推敲下來,覺得那大約是不可更改的標識。
譬如說,一個人如果投身於一個集團,為了要表明他的加盟身份,他可以領一張身份卡,一如國家公民,一如成為某個俱樂部的會員。或者他佩帶徽章,或者更深入肉身以顯示忠誠度,在身上紋上獨門標誌的刺青……
然而所有這些,都是可以消除的,如退去黨籍,如改信不同宗教,甚至也可以不懼肉身痛苦的刮除身上刺青。
而割禮如果作為一種身份辨識象徵(神選子民),那應該是最終極的訂定加盟契約方式了,畢竟割掉了就再也長不回去……
所以猶太族必須切割如儀。
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以後該找個熟知宗教史的人來問問才是。
*
下了一整天的雨。
前上司來約晚餐。到她的公寓吃火鍋,話題圍繞在宗教信仰。我說了我對於宇宙之神的存在與自由意志的看法──我仍然是一個無宗教信仰的有神論者,我相信宇宙有終極智慧的存在,而祂創建了生命系統,給予的就是自由意志。她顯然受到一些衝擊,但也承認這是一次知性對話。
我也多了一些基督認知。還談到了猶太的割禮。我知道割禮的存在,但不解其義。她說那是基督降世前,上帝跟猶太人訂定他們作為神選子民的契約,割禮即是履行契約而行的標誌。她的疑問是為什麼非要選擇割禮不可?好問題,我也一無所知。甚至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幾番推敲下來,覺得那大約是不可更改的標識。
譬如說,一個人如果投身於一個集團,為了要表明他的加盟身份,他可以領一張身份卡,一如國家公民,一如成為某個俱樂部的會員。或者他佩帶徽章,或者更深入肉身以顯示忠誠度,在身上紋上獨門標誌的刺青……
然而所有這些,都是可以消除的,如退去黨籍,如改信不同宗教,甚至也可以不懼肉身痛苦的刮除身上刺青。
而割禮如果作為一種身份辨識象徵(神選子民),那應該是最終極的訂定加盟契約方式了,畢竟割掉了就再也長不回去……
所以猶太族必須切割如儀。
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以後該找個熟知宗教史的人來問問才是。
*
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每場熱帶暴風雨裡都有一刻世界末日
入暮後下起暴雨,天空一直雷聲轟鳴,我透過落地窗看見天空不斷被閃電切割開來,一片刀光劍影。
厚重的雲層正在彼此擦撞,交擊閃出的雷電像在轟炸這座城市,幾無間歇地轟響了快半個小時,真像是發動了世界大戰,整個天空已被千軍萬馬佔據。
每次暴風雨來臨,這座城市都會有這種末世景觀,我其實非常喜歡那末日的氣氛。也許因為末日總在警醒著我們自身的存在──所有這一刻都會過去,億千萬年以後,站在同一點上領受末日風雨的那個人,或是生物,已經不再是我,但地球赤道熱帶暴風的雨電風雷,還是一點都不會改變。
*
厚重的雲層正在彼此擦撞,交擊閃出的雷電像在轟炸這座城市,幾無間歇地轟響了快半個小時,真像是發動了世界大戰,整個天空已被千軍萬馬佔據。
每次暴風雨來臨,這座城市都會有這種末世景觀,我其實非常喜歡那末日的氣氛。也許因為末日總在警醒著我們自身的存在──所有這一刻都會過去,億千萬年以後,站在同一點上領受末日風雨的那個人,或是生物,已經不再是我,但地球赤道熱帶暴風的雨電風雷,還是一點都不會改變。
*
薯仔嘜...是我
挂上電話之後心理慼慼有隱憂,因爲之前毫無顧忌聲稱M先生薯仔嘜.
明明一點惡意和貶義都沒有,想說的只是樣子比較老實.而且M先生樣子極度耐老,五十多了還像個三十多的有爲青年.可是話出了口,仿佛想表達的都被空氣扭曲了.我可是100%忠實M先生迷,而我自從13嵗起表態不再封任何人爲偶像,要為迷也不易,當然除了G導之外.完完全全被打敗之餘還心存敬意與感激.
M先生作品系列差了木馬傳,我依稀記得在法拉盛某一家書店有存貨,結果今天走遍法拉盛都沒找著.不能不說是報應.
返家后發現自己的顧慮不是因爲擔心我心靈伴侶的你誤解我對於M先生看法,而是發現自己開始粗心大意和懶散.若果是這樣子,那薯仔嘜的肯定是我.
明明一點惡意和貶義都沒有,想說的只是樣子比較老實.而且M先生樣子極度耐老,五十多了還像個三十多的有爲青年.可是話出了口,仿佛想表達的都被空氣扭曲了.我可是100%忠實M先生迷,而我自從13嵗起表態不再封任何人爲偶像,要為迷也不易,當然除了G導之外.完完全全被打敗之餘還心存敬意與感激.
M先生作品系列差了木馬傳,我依稀記得在法拉盛某一家書店有存貨,結果今天走遍法拉盛都沒找著.不能不說是報應.
返家后發現自己的顧慮不是因爲擔心我心靈伴侶的你誤解我對於M先生看法,而是發現自己開始粗心大意和懶散.若果是這樣子,那薯仔嘜的肯定是我.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雨傘不見了
今天也沒有工作指派下來,大家好像要讓我度蜜月一樣悠哉悠哉打發一個禮拜。但我沒這麼天真,還是在動腦筋想想要做的工作。
因為有一輯關於印度時裝節的彩色圖片沒有人接手,我就自動請纓接過來作綜合報導,一個工作天搞定圖文包辦工作,編輯(也許禮貌上稱讚)說我速度好快,其實不過幾百來字的撰文,說到時尚,這門功課擱下許久了,不過也不至於完全丟棄,所以還難不倒我,不過是大量圖片需要統籌,所以無法趕得及在傍晚七點下班。
因為明天休假,要上日文課。不想把這稿拖到星期天再交,所以明知遲了還是把它趕完,這樣就到晚上八點了。
天黑,不敢走路。只好搭德士。然而寫稿常常有一種令人精神亢奮的副作用,短短的回家路程,我腦袋還在七旋八轉,想著可以改進、另行策寫的概念,搞得腦袋很不得空,所以是在恍神的狀態中付錢下車回家。
回到寓所打開大門才發現,帶了幾日上班的一把大雨傘遺落在計程車上了。
是G字牌這價廉物美品牌的雨傘,還是我喜歡的灰色。當下懊惱異常。
勢必又要去買多一把傘了。
真是得不償失呵。工作加班沒有加班費,薪水也還沒拿著,倒要先掏腰包貼補了。
我生氣的是自己的粗心,還有一旦陷在書寫精神亢奮就渾忘身外事的那種恍神的狀態。
這是今天絕對要自我檢討的事。
*
因為有一輯關於印度時裝節的彩色圖片沒有人接手,我就自動請纓接過來作綜合報導,一個工作天搞定圖文包辦工作,編輯(也許禮貌上稱讚)說我速度好快,其實不過幾百來字的撰文,說到時尚,這門功課擱下許久了,不過也不至於完全丟棄,所以還難不倒我,不過是大量圖片需要統籌,所以無法趕得及在傍晚七點下班。
因為明天休假,要上日文課。不想把這稿拖到星期天再交,所以明知遲了還是把它趕完,這樣就到晚上八點了。
天黑,不敢走路。只好搭德士。然而寫稿常常有一種令人精神亢奮的副作用,短短的回家路程,我腦袋還在七旋八轉,想著可以改進、另行策寫的概念,搞得腦袋很不得空,所以是在恍神的狀態中付錢下車回家。
回到寓所打開大門才發現,帶了幾日上班的一把大雨傘遺落在計程車上了。
是G字牌這價廉物美品牌的雨傘,還是我喜歡的灰色。當下懊惱異常。
勢必又要去買多一把傘了。
真是得不償失呵。工作加班沒有加班費,薪水也還沒拿著,倒要先掏腰包貼補了。
我生氣的是自己的粗心,還有一旦陷在書寫精神亢奮就渾忘身外事的那種恍神的狀態。
這是今天絕對要自我檢討的事。
*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就像……休完長假再回去上班一樣
上班第二天,我點算我所收到的見面禮。
一杯布丁。兩粒蘋果。一粒香柚。一包Mamee麵。三本手工製的環保筆記冊。
好多人的問候。
居然連守衛也來問候,幾年不見你去了哪啦?他們黝黑的臉上綻開微笑,友善的問。我從來沒有想過他們居然會記得我。
昨天晚上上司就請吃了一頓素菜宴,我點了火龍果炒飯──一種按照泰式黃梨炒飯模式做成的水果炒飯,顏色是火龍果的艷紅色,視覺上已經非常奪目,完全是熱帶奇花異果的情致。
每個人這樣溫情款待,我算是受寵的吧。沒有一個人問我怎麼離開了而不曾與大家聯絡,他們讓我覺得我像是休了一個長假再回去上班一樣,彷彿辭職出走這回事,只不過是我作過的一場夢。
不是不弔詭的。彷彿現實還在朦朧處,我還未曾看個透澈。
*
一杯布丁。兩粒蘋果。一粒香柚。一包Mamee麵。三本手工製的環保筆記冊。
好多人的問候。
居然連守衛也來問候,幾年不見你去了哪啦?他們黝黑的臉上綻開微笑,友善的問。我從來沒有想過他們居然會記得我。
昨天晚上上司就請吃了一頓素菜宴,我點了火龍果炒飯──一種按照泰式黃梨炒飯模式做成的水果炒飯,顏色是火龍果的艷紅色,視覺上已經非常奪目,完全是熱帶奇花異果的情致。
每個人這樣溫情款待,我算是受寵的吧。沒有一個人問我怎麼離開了而不曾與大家聯絡,他們讓我覺得我像是休了一個長假再回去上班一樣,彷彿辭職出走這回事,只不過是我作過的一場夢。
不是不弔詭的。彷彿現實還在朦朧處,我還未曾看個透澈。
*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不變與變
今天第一天上班,感覺卻快要病倒了,彷彿身子還沒調適過來。
之前已連續氣管過敏了兩三天。老毛病,鼻塞,喉嚨作癢。然後開始有感冒的跡象,間歇性咳嗽。真差勁。我對身體這樣的反應十分不耐,實在應該好好鍜練才是。
公司還是老樣子,一樣的建築,一樣的人。雖然換了一些主管,但大部分的人仍然留在老位子。
我感覺自己彷彿昨天才離開似的,中間的兩年多三年變化並不存在這裡,大家一樣的上班過日子,看上去簡直沒多大的改變。
或許最大的改變是舊上司Y,她篤信了天主教。曾經她是我所見過職場最堅毅最有氣派的女人。我一直覺得她是一個最不可能選擇宗教的無神論者。職場上的政治鬥爭和家庭問題讓她學會放下自我,得著信仰。這整個改變讓我愕然,但我更難受的是,她一定經歷了一段非常痛苦艱困的時日。身邊無告的絕境讓她選擇背向人間,投向神所的歸屬。
當然在她那是最好的選擇,是因為那種令人絕望的歷練才讓她聽到上帝的召喚。
孑身走向曠野,她說那是她此生最嚮往的境界。
不知道為什麼,我淚眼盈眶。舊上司是我最尊敬的女人。我們除了上司下屬的關係以外,業餘時間偶爾吃頓便飯,其實並不是親密知交,我知道她器重我,甚至保護我,但相交這麼多年,我們仍維持一定的感情疏離度。或許不是疏離,而是一種所謂的文明交往,彼此都有默契地不涉入個人的生活空間與私事。於是你以為對方在任何一種絕境都必然撐得下去,她自然也撐了過去 ,我只是自責著那些時候,我連一句溫暖的問候也沒有,儘管那些時日我一直漂流異國,不曾聞問故土有過的風雨晴天。
*
之前已連續氣管過敏了兩三天。老毛病,鼻塞,喉嚨作癢。然後開始有感冒的跡象,間歇性咳嗽。真差勁。我對身體這樣的反應十分不耐,實在應該好好鍜練才是。
公司還是老樣子,一樣的建築,一樣的人。雖然換了一些主管,但大部分的人仍然留在老位子。
我感覺自己彷彿昨天才離開似的,中間的兩年多三年變化並不存在這裡,大家一樣的上班過日子,看上去簡直沒多大的改變。
或許最大的改變是舊上司Y,她篤信了天主教。曾經她是我所見過職場最堅毅最有氣派的女人。我一直覺得她是一個最不可能選擇宗教的無神論者。職場上的政治鬥爭和家庭問題讓她學會放下自我,得著信仰。這整個改變讓我愕然,但我更難受的是,她一定經歷了一段非常痛苦艱困的時日。身邊無告的絕境讓她選擇背向人間,投向神所的歸屬。
當然在她那是最好的選擇,是因為那種令人絕望的歷練才讓她聽到上帝的召喚。
孑身走向曠野,她說那是她此生最嚮往的境界。
不知道為什麼,我淚眼盈眶。舊上司是我最尊敬的女人。我們除了上司下屬的關係以外,業餘時間偶爾吃頓便飯,其實並不是親密知交,我知道她器重我,甚至保護我,但相交這麼多年,我們仍維持一定的感情疏離度。或許不是疏離,而是一種所謂的文明交往,彼此都有默契地不涉入個人的生活空間與私事。於是你以為對方在任何一種絕境都必然撐得下去,她自然也撐了過去 ,我只是自責著那些時候,我連一句溫暖的問候也沒有,儘管那些時日我一直漂流異國,不曾聞問故土有過的風雨晴天。
*
訂閱:
文章 (Atom)
網誌存檔
-
▼
2009
(181)
-
▼
4月
(31)
- Take The F Train
- 搭乘A號列車
- 向全人類扮鬼臉的獨角獸
- M先生的名字滋生所有關鍵字眼
- shell:蠍之魔性裝備
- 像M先生一樣站成一顆蛋的姿態
- 閱讀筆記:電視迷張愛玲
- 閱讀筆記:張愛玲的探偵趣味
- 春臨II
- 畫像
- 末日通靈之章:太陽吐長舌頭舔乾淨了地球
- 閱讀筆記:張愛玲的稅單
- 天空藍著,內心晴著
- 作業簿:張愛玲的御用設計師
- 作業簿:看張與小團圓
- 閱讀筆記:張愛玲的美國居所
- 閱讀筆記:布萊希特的美國嚮導
- 星期天要留給紐約時報
- 星期六,想起紐約的春走
- Good Friday
- 過境者
- 我其實非常願意用我所有的時間想念你
- 那些接近無限透明的藍
- 我喜歡薯仔嘜
- 像場勾搭
- 火鍋晚餐上的宗教性話題
- 每場熱帶暴風雨裡都有一刻世界末日
- 薯仔嘜...是我
- 雨傘不見了
- 就像……休完長假再回去上班一樣
- 不變與變
-
▼
4月
(31)
關於我自己
- asura young
- I, et cet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