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我最愛去的書報攤

這兒的書報攤,再度喚起我對於發掘異趣雜誌的熱情。

http://garbageholic.blogspot.com/

*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屬於星期六的晴朗

我想伴侶的意義之一就是,當你充滿困惑的時候,他只消說一兩句話,就能讓你晴朗。

*

2009年5月29日 星期五

從近未來到近過去:村上春樹的逆襲

村上春樹最新小說《1Q84》的日文發音是 ichi-kew-hachi-yon,而在日語中,數字9的發音是kew,所以這本小說用日語讀出來就是1984。

出版的這套小說的新潮社網站寫,

1949年,George Orwell寫出了《1984》這部近未來小說。

2009年,半個世紀以後,村上春樹逆向而行,寫出了《1Q84》,一部他稱之為「近過去小說」的新作。

我彷彿看到,一場以書寫進行的時光逆襲。

*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1Q84

今天是大日子、大日子、大日子。

村上春樹的最新小說《1Q84》在日本出版了!

http://www.shinchosha.co.jp/murakami/

《1Q84》這書名是諧擬歐維爾的《1984》吧?村上春樹好像存心用小說書名來向他的前行者致敬。

*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坎城的白色緞帶

今年的坎城電影大獎頒給《DAS WEISSE BAND》(中譯名字是白色緞帶),導演是德語系的奧地利籍導演 Michael Haneke。我覺得這頒獎成績再理想不過了,因為韓逆克的電影總是很好,而今年的評審團主席是雨蓓(Isabelle Huppert),那一位憑《鋼琴教師》摘得坎城影后的天才演員。

《鋼琴教師》,正是韓逆克的作品。

也許說是一部才華洋溢的驚世之作也不誇張。韓逆客的銳利視角能把你領到很遠的地方,像知性刊物裡那些專門挖掘社會黑暗面的深度報導一樣,筆直的朝問題癥結切割下去,讓你覺得所處之境不管看來多安穩都好都總有一刻會毫不保留的崩解開來。

Cache是這樣子。Funny Games也是這樣子。(這是我看他的作品的順序。)

聽說他自己重拍的新版Funny Games也是一樣。我曾看過影評這麼寫,Funny Games已經把你嚇過一次了,跟足來拍的美國新版Funny Games,還是會把你再嚇一次。

厲害。簡直是對一個導演的最不尋常禮讚。

現在我當然開始有點期待今年的坎城電影了,雖然我最有興趣的是Lars von Trier 的《 ANTICHRIST》,光看戲名「反基督」就已經夠嗆了,還被譯成《撒旦的情與欲》,真的很帶勁。

今年我所感興趣的坎城名單還有婁燁的《春風沈醉的晚上》(最佳編劇獎)、Gaspar Noe的《ENTER THE VOID》(進入空虛)、Jacques Audiard的《UN PROPHETE》(預言先知)(評審團大獎)、Isabel Coixet的《 MAP OF THE SOUNDS OF TOKYO》(東京聲音的地圖──我純粹只是喜歡這電影的名字)。

*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守望酷典

再贊同不過了,天蠍所寫的“Watchmen絕對是2009年上半年最好的電影”。
 
雖然我喜歡Rorschach這個角色多個The Comedian啦。

最近看到一本磚頭厚度的攝影集,拍攝對象全是The Watchmen這部電影裡的人物,而且不只是那幾個要角,路人甲乙丙丁也都拍了進去,甚至包括了Rorschach夜訪夜梟(就是硬糖裡那個變態男)時吃的那罐蕃茄汁黃豆大特寫。 
 
攝影師我忘了名字,反正不是那幾撮熟口熟面的大師名號。簡介裡說攝影師太喜歡這部電影了,所以為戲裡所有人物都拍下特寫。

好酷。The Watchmen就算還未成為一部經典,至少也是一部酷典(Cult Film)了,已經有這一教派的信徒在用他們的方法膜拜。

對了,那部攝影集用上的封面人物,正是Rorschach。

絕對是影史上,我最心愛的角色之一。 
 
上去IMDB影庫找尋資料,發現這個演員叫Jackie Earle Haley,完全不記得他之前演過什麼深刻的角色,不過Rorschach之後,他將演出一個絕對是影史上最讓人膽顫的角色之一── 
 
Freddy Krueger。 
 
銀幕上永恆的夢魘化身。  
  
將通過2009年版的Nightmare on Elm Street,現身你我的惡夢之中。
 
嗚嘩。
 
 
*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天下超自然異像

美國上半年電影業可謂超自然異像的天下。臺灣把它翻譯為超自然檔案,與X檔案沒有直接關係,卻有間接關係。原因Kim Manners和 Chris Carter是相交,曾被邀導過幾集X檔案。當X檔案大結局之後,金先生向嘜G組人士邁堆籌備超自然異像。推出后有固定的追從者,現在已演到第四季,而金先生最近也不幸與世長別,繼而與X檔案完全脫解關係。

超自然異像講述兩兄弟尋找父親下落的故事。其母親被惡魔燒死,父親盡一切能力去尋找這惡魔。一邊訓練長子,一邊斬妖除魔。次子卻過這普通人生活正準備上大學。父親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失蹤,兩兄弟齊心合力去尋找。

而這個父親不是別人,是The Comedian!Watchman 絕對是2009年上半年最好的電影。

身為長子Dean,出現在2009年第一套希巴爛電影,My Bloody Valentine。

次子Sam,出現在2009年另一套希巴爛電影, Friday the 13th。

而嘜G,超自然異像製作人,不就是那位需要救贖的未來救贖導演。

天氣開始很熱了

雖然昨天下了一場大雨,可是冷卻效應只不過持續了一個晚上,今天又開始變得很熱了。

不知道這種熱會持續到什麼時候。

這裡忽雨忽晴,忽涼忽熱的天氣,愈發讓人鬱悶。

*

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

MATRIX 密碼 Part II

在星期六晚上的馬拉松電話聊天之中,我們聊到了Matrix與猶太教典的關係,還有Matrix角色的命名典故。

從網上古鉤來的Matrix名單:


NEO=ONE。即The One,救世主之意。

Thomas Anderson:NEO還未醒覺成為救世主以前的名字。聖經裡的十二使徒有一名是Doubting Thomas(持疑者)。在還未接觸Morpheus以前,NEO根本不相信任何事情。對任何物事都充滿懷疑。Anderson則從希臘語而來,有「son of man」或太陽神之子之意。

Morpheus:在希臘神話裡是掌管夢境的夢之神,利用喝下不同的水來區分夢境與現實,電影裡則是用了《愛麗思夢遊仙境》裡的獻丸。

Trinity:三位一體,即聖經裡的The Holy Trinity,聖三一。同時也是愛的象徵。在希臘語裡帶有三角關係的意思,她、NEO和morpheus三個人加起來,剛好就是三位一體,所以也符合了聖經裡三位一體拯救世界的說法。

Oracle : 甲骨文,人類最早的語言。引伸出去即是神諭,及解讀神諭的預言者。.

ZION:猶太聖城,聖經中指人類最後的居住地。

Nebuchadnezzar:NEO及同黨們所乘坐的地底飛船。這個名字自新巴比倫王二世得名。這位國王曾兩度攻擊猶太王國且破壞繁華的耶路薩冷,並將猶太人帶回巴比倫。正好和電影中,NEO破壞母體(MATRIX)解放人類,讓人類重回現實生活相符合。

Niobe:希臘神話中以擁有眾多子女為傲的女人,後來和子女被阿波羅漢阿蒂密斯以毒箭射殺。

Merovingian:電影裡的法國人資訊販子。歷史上中世紀歐洲的法國梅羅文加王朝之奸臣。

Persephone:資訊販子Merovingian的太太,希臘神話裡的冥王之后。

Seraph:祭師Oracle的保鏢。聖經裡的六翼天使「熾愛」,是九級天使中的最高級.。

Cypher:背叛耶穌的人。在Matrix I中即是背叛NEO的人。在電腦用語當中,本為0之意。因為他的背叛導致NEO的所有行動化為烏有(就是化整為零之意)。

Choi and DuJour:Matrix I中向NEO買軟體的情侶,其中一位背上紋有兔子,代表《愛麗思夢遊仙境》的寓意。Du Jour在法語指Of the day。Choi應該是choice。所以整體應該是choice of the day,在第一集電影中Trinity叫NEO跟著小白兔走就是一種選擇。

*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需要救贖的未來救贖

今天的節目是去看試片。

終結者:未來救贖。

這部電影很奇怪地創造了好幾場經典的人機格鬥場面,但散焦的敘事方式卻讓電影本身注定無法成為一部經典。

*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煩惱認知論

Z說煩惱都是自尋的。也許確實如此。然而有煩惱是很正常的啊。畢竟我們都還想著建構自己的理想生活,為了理想生活而有所要求,煩惱自然也附屬而來。只有對生活沒有要求的傻瓜才會沒有煩惱吧。

煩惱既無可避免,那就只好正面迎擊。將之當成是一種測試程式,是我們認識自身的的考驗之一,從煩惱中認知自己的欲求和需要,自己的不足。

只要煩到一個程度想開來就好了。

*

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MATRIX 密碼

我有時候真是超級遲鈍的。

在紐約住了一年七個月,還是住在布魯克林的猶太人區,也不止一次經過猶太墓園,多少也知道猶太人的希伯來文是怎麼樣的文字吧。

就是沒有想到。

這兩天我從客廳書架上抽出房東先生的《The Bible Code》來看,這本書十幾年前出版時紅極一時,有點像後來幾年出版的《達文西密碼》一樣,引起好一陣子的解碼熱潮,後來譯出中文版《聖經密碼》,也一樣在中文書市大賣。

從來沒想過買來看。

現在盲目的熱潮散去,剛好又放在眼前的書架上,便抽出來翻了兩翻。

這才知道,這本書用來解碼的聖經,其實是猶太教的舊約全書,全本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所謂的解碼,就是科學家設計了一套電腦軟件,以「等距跳讀方式」(ELS,即抽起某些字母,重新序列字句排陣),就能找出聖經所裡記載的關於地球及人類史過去未來發生的事件。據說舊約聖經裡甚至記載了911襲擊,但因為經典裡密碼(也就是資訊)太多,平常這樣無序尋找根本解譯不出來。通常是待到事件發生了,人們再使用關鍵字眼去搜索,才找出一組相關的字義。

例如使用911去尋找,才在某一頁的聖經上紀錄了“紐約”、“雙塔”、“恐怖分子”等的字樣。但如果沒有一個關鍵字眼,茫茫字海裡我們是不可能預知那些訊息的,就如同在google檢索資料,如果沒有鍵入關鍵字眼,你根本不知從何尋起。

這樣說來,這部《聖經密碼》就像一本希伯來文編成的古鉤嘛。

所以說,通常都是等到事情發生了,你才能從這類“天書”裡面找到所記載的預言。然而這種後知論又有什麼用呢? 然而就算是預知了事件的發生,人類會相信這種預言嗎?就算相信了,制止了悲劇的發生,那麼被記載的預言就不能算是“預言”了,只能是一種妄測,虛妄的推測。

那麼被載錄下來的預言,作為預言本身,就是必定是會發生的,無論事前多麼努力去制止都好。

因為一切,已經被編入程式裡了。

除非有另一種力量去改變/改寫程式。

所以說,如果《聖經密碼》記載的事情都是真的,那麼就很像某種超自然力量編寫而成的“電腦程序”了,我們人類所認知的宇宙萬物都被編寫進入這套程式裡。

就像最近看的末日科幻電影《Knowing》也有出現這種密碼場面。

很理所當然地,這還會讓人聯想到電影《Matrix》三部曲。我猜想這部電影多少也受到《聖經密碼》的影響。

然後想到這裡,Matrix裡出現的電腦程式畫面,那些不斷在電腦屏幕墜落下來的奇怪文字,就重新浮現在我的眼前了,拿來和《聖經密碼》裡附錄的舊約聖經對照……

我的天,Matrix裡的那些電腦文字,原來都是希伯來文!

或至少是一種像極了希伯來文的文字。

這樣的安排一定有其根本意義吧,就像裡面的Zion地下城市,在猶太教裡指的是失落的聖城。

我遲鈍到今天才發現這點,真是太懵了啦。

而Matrix,就是這麼一部還在不斷解碼中的電影。

我敢說,是跨世紀(從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最偉大電影,必然還會繼續震憾著未來的那些年輕心靈吧,就像我初看這部鉅片時所領受的心靈震盪一樣。

*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藍色時光

繼續藍色中。

*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星期一

這一天什麼都是藍色的。

*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粉紅色作為一種藝術用語

原來在夢境浮現的粉紅色可以是Pink Floyd。

當然我知道Pink Floyd,似乎也是在M的小說大量出現的樂隊,而我一直不知道的是,Pink Floyd是被定義為『藝術搖滾樂隊』的,也就是Art Rock。

看來似乎很理所當然啊,關於你這個尋找粉紅色的夢境。

你尋找的也就是藝術。

或者說,更廣闊的藝術舞台。

*

2009年5月16日 星期六

星期六晚間的對談作為一種療癒

我可以感覺到呢,在和你對談時那一點一滴回來的力量。

*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也許那是……天蠍座的眼淚?

醒來的時候只覺一臉是淚。

睡夢中居然也可以流下這麼許多的淚,人類真是不可思議。

做了一個回到少年時代的夢。夢見小堂哥哥意氣風發的在說那些所謂「成功人生」的法則,從小他就希望我照著他那套標準成長。我卻走了相反的路。我太在意他的看法了,卻不甘心屈服於他那種「父權」式的標準,終至走到了對反的方向。我想他從來不會了解我是個怎樣的人。少年時代當然是非常在意,總是希望從他那兒得到認同,然而他在家裡的時間畢竟太少了,婚後更是忙於建立自己的家庭,他不會知道我是怎麼度過我的青春期。

現在,現在當然不會在意他怎麼去想了,一如我和所有家人的關係,他也是我越來疏離的至親之一。我甚至冷酷得不會去惋惜這些全然性的疏親關係,如果一開始我的人生就注定從族人之間放逐出去,那我就索性繼續過我的遊牧人生好了,我已經不再嚮往兒時渴盼著回去的溫暖帳篷。

也許那些眼淚就是這麼來的。其實不是少年期隱密糾纏在記憶裡的創傷,而是我明暸到他們每一個已對我沒有情感影響力。意識到自己的冷酷決絕,也許我正是為我自己的冷酷決絕而震動吧。

曾經稀罕過的一旦不稀罕了就再也不會有轉寰餘地了。

情感上的決絕我怎麼會這麼像(我所以為的)天蠍座?

這麼說天蠍座是要反對的吧?

因為都知道是個非常重感情的星座。

但越是用情至深越是容易無情。

從極端走去一個另一個極端,一點也不異常。

只有拿感情到處投資的人,那盤情感帳才會拖泥帶水,牽絆一次次地沒完沒了。

今後,也許還會繼續流出天蠍座的眼淚吧,但是所有那些嘗試牽挽的情感卻無論如何是不會再打動他們的心了。

*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Richard Avedon

他的每一幁黑白照都為時尚界創造了新的語彙。

據說他在紐約的攝影工作室是在東58街。也許我該把那一區編入個人的紐約地圖去。


http://www.nytimes.com/2009/05/14/fashion/14AVEDON.html?_r=1&ref=fashion



*

時間作為一種幻術

如果時間是一種幻術,那所有我們都只是幻影。

也許唯有靈魂獨立於時間之外。

而我們是在幻影的人生中一次又一次地學著召喚靈魂。

*

2009年5月13日 星期三

環保第一法:先把人類搞到消失吧

新同事問我有沒有興趣去一個環保講座,因為是在晚間,離家又遠得很,對於不開車的我自是不便,所以便婉拒了她的邀請。

她也沒有開車,不過卻強調自己多不方便也會去,“對於環保,我可是很有心的。”她說。

我也許過敏,覺得她略抬高了一度的語氣似是在標榜著自己的“環保分子”態度,一旦她高舉了自己“有心人”的道德旗幟,她身邊週遭所有“不那麼有心”的人,很自然就都順勢貶為不具備環保意識的地球二等公民。想到自己既然已被歸類到對方不屑看在眼裡的二等陣營裡去,我便不再接話。

我到現在始終都不能確定怎樣才叫作環保意識。生活在消費社會的我們,無論怎麼樣生活我們的生活型態都無可避免的在傷害著地球。從使用一小瓶洗髮劑到買一件衣服一雙鞋子再到採購一件家具一枚手機,這些用品的製造過程全都在生產廢氣廢料。除非能貫徹到底吧,使用不污染水源的有機洗髮劑或任何清潔劑、衣服鞋子以及所有用具除非穿壞了否則不買(或只買二手衣,或索性讓世界變成天體營吧)、完全吃素、不買任何工廠生產用具、天黑後馬上睡覺以便節能、終生不開汽車不搭飛機(因為燃油是暖化之源)、不繼續製造那麼多的下一代……

除非全人類集體回到原始生活。那是烏托邦廢話,人類當然是不可能回去了,文明帶來的消費社會型態根本已無法逆轉。

我們尚且還是在媒體工作,每天在消耗大量的紙張,實在沒什麼資格標榜自己是“環保的地球公民”。至於我們每天在做的這些,回收紙張各種寶特瓶及塑料容具、外賣時拒絕使用保麗龍餐盒、儘量使用自攜餐具……,實在還能拿來當作是環保實踐嗎,我以為那根本就該如同是不亂丟紙張、保持環境衛生的基本生活常識了吧?許多國家早就採取了可以回收物資的垃圾分類制,所以那實在只是基本認知,美國每一個家庭都會告訴你他們都這麼做,但這個國家也是地球最恐怖的消費大國。所以這種舉措也只能是聊勝於無,因為我們還在繼續消費(無論多節制儉樸都好),只要消費一天存在,工廠就還在大量生產大量製造,連帶而來傷害地球破壞臭氧層的“副產品”也就繼續排放出去,然後反撲回到已經百病叢生的人類自身,形成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

米蘭昆德拉說的,永劫回歸。

人類就是地球之劫。

然而我們能走向零消費的社會嗎?零消費意味經濟不再流通,意味絕大多數的發展即將停擺,更多的職業流失,更大的失序必然浮現,連帶的衝突也更為尖銳。

我從來是一個持疑論者,那種討人嫌的sceptic,我有我自己堅守的消費儉約守則,但我從不想拿我自己的標準去判定別人,所以看到打著環保旗幟或任何“有心”旗幟(包括博愛)的道德糾察長,我只想敬而遠之。

無論他們表現得多麼有心,我都不認為他們會比藍領恰克/泰勒會長來得坦率真誠,直接向地球承認:我們根本就搞砸了。

他說:

「幾千年以來,人類一直在這個星球上把事情搞砸、搞臭、搞死,現在的歷史卻要我替每個人擦屁股。我得把我用過的湯罐頭洗淨壓平。還得為每一滴用過的機油負責。核能廢料、埋在土裡的汽油槽、上一代在我出生前就丟棄的毒性廢土垃圾山,這些我都得買單。所以,資源回收和速度限制都是放屁,那就像是死到臨頭才開始戒菸。」

所以,不要告訴我你有多愛這個地球,基於人類的存在就是地球的負擔這根本原則,我們愛護地球的方法也就是最絕對的方法:先把自己搞到消失吧!

*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愛因斯坦是最厲害的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s only an illusion, however persistent.”

*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宇宙就是一部靈性經典

星期天晚上,收到天蠍星從遙遠光年寄達的傳訊:

For some reasons,they r new but spirits are classic.


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我們談論的是什麼吧。

宇宙是一部永恆的靈性經典。

*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這。漫。天。宇。宙。的。廢。墟。

星際爭霸戰-中文版如斯草率的翻譯讓我一時錯愕,語塞.

無所謂, 我想說自己也不是什麽超級粉絲 - TREKKIES. 別説超級,我想連普及粉絲的資格都不夠吧. 這一套歷史悠久, 文化文學上啓發無數靈感感知探索與其衍生出的5部電視影集以及10部院線電影幹綫, 在家裏卻無跡可尋,一片DVD,抑或一張VCD 都沒有。曾幾何時電視播放連續集時也沒試過一整季追看完畢. 不過我堅信這是無關粉絲, 主要是明瞭,尊敬其精神與靈魂,所以沒有必要斤斤計較.

其實新版本ST確實是可以輕而易舉就套我歡心. 原版ST是我在八嵗時跟隨家人親戚下K城.大人血拼,帶著小孩不便,把小孩放到金河廣場電影院看戯去看的.爲什麽還有印象呢? 是因爲觀看過程不愉快,小時依賴性強,感覺被遺棄, 熒幕上演的又看不懂,頭開始疼著,感覺音響特吵. 時不時索性閉上眼睛養神。

可是有這一幕.這最後一幕深深坎在我心裏.這個光頭妹和這個男的裸著身體站著擁抱在一起,天上一道絢麗奪目光線筆直從上到下照亮著他們的身體,向月球反射著太陽的光,鏡頭再慢慢從側面拉遠.距離夠遠了就像顆星星,畫面與意境唯美得讓我忘了頭疼,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電影的力量.而其它的都忘得一乾二淨.

新版本有一幕也讓我難忘。 二十年後,接觸好多電影,有讓我驚喜場面不容易。話説K小伙子被傳送囘企業號,道破被誘進的圈套,大夥兒做好最頂尖戒備,3,2,1,我還是嘩出了口. 這漫天宇宙的廢墟。這。漫。天。宇。宙。的。廢。墟。就像我寫的這樣,JJ並沒急著加進戰場ACTION,鐳射亂舞。 他反而把鏡頭放慢,影響寧靜下來,先讓你看看後果,與劇情相輔相和。此做法和SW完全相反。JJ也不煽情,沒有故意拖太久,沒有一副:你看,你看清楚戰爭之破壞力沒有,一邊説教。鏡頭停留沒上幾秒回歸現實,眼前戰爭要立刻面對,無從逃避。留了個延展空間在腦裏電影結束后再慢慢咀嚼搓摩。

ST的好當然不止這一幕,K小伙子雖有一張時下青少年樣子,其靈魂卻又具備老派好萊塢青年反叛精神。S小伙子雖然有一雙尖耳朵和披頭士髮型,卻不覺礙眼,可能是他眼睛會説話,搶走了觀衆的視線注意力。反而年長一些的演員遜色,W母親像妹妹多過像母親,B壞蛋像在演壞蛋,老S先生不算,整套片子因他而生。而他確實就是S先生,據説演S先生的演員千方百計不接受自己被定型,一度拒絕和S這名字扯上任何關係,不做訪問,也不走SHOW,儘管高薪聘請,直到現在。可能是劇本寫得好,他終于敞開心房,欣然接受他就是S先生.

Barack Spock

看,《紐約時報》把美國總統變成企業號星艦隊的冼樸了!

http://www.nytimes.com/2009/05/10/opinion/10dowd.html


「冼樸」是香港人給Spock取的漢名,我覺得取得真好,完全投射出Spock這半個祝融星人的簡欲人格。

《紐約時報》這篇專欄作家莫道琳撰寫的文章透露總統O原來也是時報讀者,而且還是忠實那一號的,文章透露了兩點證明:

一、總統如果抽不出空檔閱讀《紐約時報》會得捉狂。

二、總統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時曾為《紐約時報》招收訂戶,順便賺點代理佣金補貼生活費。

大學時代那個還年輕得尚未理出方向的總統,當時大概一定想都沒想過他以後幾乎天天都會登上《紐約時報》吧?不知道這天他翻開時報看到自己梳了個冼樸髮型會有什麼反應?想必是會笑出他那招牌燦爛笑容吧。

我已經笑不可抑了。

實在是太好笑了。

別看《紐約時報》平時那副正經凜然的菁英派頭,搞怪起來一樣可以是很非典的啊。

*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四百擊之後,海邊的卡夫卡

K城的電影院因為法國文化節的緣故公映《四百擊》。這部六十年代的新浪潮電影我大概都看過五、六次了,有一次還是因為讀過了《海邊的卡夫卡》而把影碟找出來插入電腦播映。

但我從來沒有在真正的電影院看過,所以決定當作一場儀式來進行。上電影院看電影就是一種儀式。

我其實想起了第一次到法協看這部電影,是和你一起。你說,電影裡的少年安端就像小王子。到現在我都還清楚記得你說過的這段話。那些時日,也是你把村上春樹的小說從圖書館帶出來給我看的,那時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村上未來就會把《四百擊》這部電影寫進他的小說裡,他甚至截取了電影裡少年奔向大海的身影,寫出了文學史上最強悍的十五歲少年,一個,海邊的卡夫卡。

我現在重看這部電影,不斷想起的是小說裡的海邊卡夫卡,電影和小說都重疊到一起了。

*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太空嬰兒

今天我想記住的名字是JJ Abrams。

是他提醒了我,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太空誕生的嬰兒。

*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琥珀色絲絨筆記

來試著摘尋從書裡看來的琥珀色絲絨印象吧。

我喜歡《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裡的這段描寫:

「在喝之前要先用鼻子在玻璃杯上聞一聞,希望你先聞一聞那香氣。獨特的,稍微有一點癖性的香氣。有點海磯的腥味、海潮的氣味──感覺上也許接近這種味道。跟普通威士忌的香味相當不同。那「土腥味」正是成為艾雷威士忌的基調。以巴洛克音樂來說就是通奏低音(thorough bass)。在這之上,再把各式各樣樂器的音色和旋律蓋上去。」


反覆看著這段文字,我試著和我所喝的威士忌來個比較。

我所喝的單一麥芽威士忌,雖然和村上春樹喝的同樣來自蘇格蘭這威士忌的國度,只是我喝的產自蘇格蘭高原區的Speyside,而不是來自村上春樹所寫的ISLAY島,所以很可惜的並沒有嚐到種帶著「癖性」的香氣,所謂的,海磯土腥味。我所喝的單一麥芽威士忌比較富含蜜糖和果香,更為柔和芳馥,就像春天的原野田園,相對來說,也就少了那種海島風土所滲入的獨特獷性。

應該就是這樣的分別吧,少了海潮的氣味,多了草原的陸地性甜香。

不過那段巴洛克音樂的譬喻真好。讓我聯想我所感覺到的是一場麥田交響曲。

另外我很喜歡村上形容威士忌是一個人喝的酒:

「這種酒與其在熱鬧的地方喝,不如在自己熟悉的家裡,用慣用的玻璃杯,一個人安穩地喝。這樣會更喝出生動的味道來。就像聽舒伯特的長篇室內樂那樣,閉上眼睛放慢呼吸細細品嘗,味道的底韻才能更深入一層又一層。」

難怪我對威士忌會有著偏心的喜愛,也許就因為它更屬於“一個人喝”的酒,不像紅酒的“群喝性”。威士忌的個體性,讓我腦海浮上這樣的畫面:滿懷心事的晚上,從酒瓶裡傾倒出微微一小杯,一個人帶到吹著熱帶季風的露台上,對著整個星空緩慢酌飲,彷彿世界只剩下你和你的心事。

它也屬於冬夜的心事。我總是想像著在紐約嚴酷的冬季,威士忌所陪你度過的一個又一個深宵。

與它所慰藉過的許多種寂寞。

也許該寫一首詩。

如果冬夜,一瓶威士忌。

*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有著威士忌氣味的小小夢想

因為嘗到了單一麥芽威士忌這種琥珀色絲絨的美好滋味,開始了做著“到蘇格蘭去”的旅行大夢,就像村上春樹說的,來開始一段有著威士忌氣味的小小旅行。

威士忌真的是一種有個性有餘韻的好酒呀,我原本以為頂多再過一天我就把那種酩酊了一小刻時光的愉悅感覺完全遺留在昨夜的微醺中了,其餘剩下的就是工作工作、寫稿寫稿,完全沒想到餘韻仍然來回縈繞牽魂,彷彿覺得應該還有一段接下來的故事似的。

我心底暗暗期許著,以後將來,一定要和天蠍這裡去那裡去,首先就是這麼一段有著威士忌氣味的小旅行。而世上除了這個人,再沒有人會是我的威士忌旅伴了。

至於威士忌這種彷彿吹著海潮、吸入山風的酒釀,村上春樹已經寫出它的靈魂了,還有人比他譬喻得更深情真摯動人嗎?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當然,就不必這麼辛苦了。

我只要默默伸出酒杯,你只要接過去安靜地送進喉嚨,只要這樣應該就行了。

非常簡單,非常親密,非常正確。

但是很遺憾,我們的語言終究還是語言,我們住在只有語言的世界。我們只能把一切事物,轉換成某種清醒的東西來述說,只能活在那限定性中。

不過也有例外,在僅有的幸福瞬間,我們的語言真的可以變成威士忌。而且我們──至少我是說我──總是夢想著那樣的瞬間而活著。

*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琥珀色的微醺時光

我想我們都是因為村上春樹的《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這本溫暖美好的小書,而認識了單一麥芽威士忌這種大麥釀造的醇釀。

今晚因為工作關係而受邀來到一場試酒會,第一次嘗到了單一麥芽威士忌的味道,並且是四款單一麥芽威士忌,年份分別是12年、15年、21年和30年的頂級醇釀。

當然都是淺嘗即止,主辦單位已經備下了座席,接受招待吃過自助式晚宴之後,全體來賓坐在歐洲古堡式那種可以一坐幾十人的兩排長餐桌上,就著桌前四杯盛了僅有一指甲長度份量的四款單一麥芽威士忌,在蘇格蘭來的薦酒大使引介下一一酌試。

我不是什麼酩酩天使(就是酒徒啦),而且體質對酒精輕微過敏。但是在這個嘗了四小杯威士忌純釀的晚上,我並沒有像平常一喝了酒就會出現過敏反應,只覺微醺的愉悅令靈魂飛升在琥珀色的時光之中,而且像我這種在陌生人群中容易拘謹戒慎的個性,居然也整個人完全放鬆下來。我想這種由技藝純熟的酒匠釀造出來的醇釀究竟不同凡響,聞起來就可以感到琥珀色酒液迂緩揮散的芳醇,嘗起來也就像絲絨一樣滑順,簡直是一點澀味也沒有。

也許讓慣喝威士忌的天蠍來嘗,更能嘗出它美好的質地吧。

試酒會是在全城最雅的酒店舉行,這座酒店由一座英殖民時代莊園式建築改建而成,格式仍然保留了舊建築風格,既典雅又有氣派,不是一般那種一派高貴但全球大都會遍立的統一格式(即便是奢華的)集團經營式大酒店。

這座酒店追求的不是奢華那種庸俗的情調,而是默默涵釀著舊時代延續下來的古典情懷,就像我手上全手工釀造的黃金酒液一樣,珍稀而不喧嘩張揚,這場試酒會選在這座酒店舉行,是非常細致的用心安排。

我也因此有了值得紀念的一個晚上,彷彿終於懂得了威士忌如何作為世界的語言。

*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詩人及其置換詞

因為在e境寫到了布萊希特,所以又翻出漢娜鄂蘭的《黑暗時代的人們》(Men In Dark Times)來看。

鄂蘭寫布萊西特的那一章有這一段:

對一位詩人來說,最糟糕的情況就是他停止去做一位詩人。


我在想,「詩人」這個詞還可以置換成「藝術家」、「小說家」……

*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時代雜誌的總統一百天

到妹妹家和家人聚餐,經過書報攤時買了《MILK》第400期和最新的《TIME》。

時代週刊這期是O總統就任100天的成績報告,專題報導附上一系列總統在白宮工作的情景照,有一張他站著雙手按在看著辦公桌上注視一份公文,神情嚴肅得臉面青筋暴現,看得出壓力很大。

有一張只拍他的雙手,拍他在修改演講稿,我看了才想起來:啊,左撇子總統!

我特別喜歡攝於1月24日的一張,他背對鏡頭,手插在口袋裡抬頭望著牆上一幅JFK雙手叉在胸前低頭沉思的畫像。他們兩個都是美國最有魅力的三軍統帥,不知道O在凝視著他這位傳奇的前行者時心底正在想著什麼? 在那凝視之間浮掠過他腦海的想法是?

他的站姿是很隨意的站姿,不是正經八百刻意擺出甫士的那種,彷彿他剛剛經過那地方,第一次看到那畫,就不經意站定在那兒看了兩眼。 也為此那幁照片多了點知性的餘韻。

J那幅畫也好,純褐色調的,肖像畫畫得像不像本人還是其次,真正是要把人物的氣質塗抹出來。畫家是我沒聽過的Aaron Shikler,他的筆觸彷彿勾出了J總統的內心語言。如果有機會,真願意到白宮看看這幅畫,不過那兒大概是閑人免進吧。

*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蓋茨比的生活清單

我喜歡清單。看到書裡的清單會捧著研究一陣子。

《大亨小傳》這本書裡列出一張極可能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清單之一。蓋茨比的生活清單,他自我完成的養成術。小說裡寫,這張生活清單記錄在一本叫作《牛仔卡西迪》(Hopalong Cassidy)的舊書最後的扉頁上。

[作息表]

上午六點…………………………………………………………起床
上午六點十五分……………………………………啞鈴與爬牆練習
上午七點十五分到八點十五分………………………學習電學等等
上午八點三十分至下午四點三十分……………………………工作
下午四點三十分至五點……………………………棒球與其它運動
下午五點至六點…………………練習演說、儀態與如何達到標準
下午七點至九點……………………………………研究必要的發明

[一般守則]

不再到沙夫特或(某店)浪費時間
不再抽煙或嚼口香糖
每兩天洗一次澡
每個禮拜讀一本有益的書或雜誌
每個禮拜存五美元(劃掉改為)三美元
對父母親好一點


英文版本是:

[SCHEDULE]

Rise from bed………………………………………………......6.00 A.M
Dumbell exercise and wall-scaling………………….......6.15-6.30 A.M
Study electricity,etc…………………………………………..7.15-8.18 A.M
Work……………………………………………………………….8.30-4.30 P.M
Baseball and sports……………………………………………4.30-5.00 P.M
Practise elocution,poise and how to attain it…………5.00-6.00 P.M
Study needed inventions……………………………………7.00-9.00 P.M

[GENERAL RESOLVES]

No wasting time at Shafters or [a name, indecipherable]
No more smoking or chewing
Bath every other day
Read one improving book or magazine per week
Save $5.00 [crossed out] $3.00 per week
Be better to parents


這張清單我最有意見的是不再嚼口香糖啦,事實上在抄錄這些下來時,我就正在嚼著口香糖。

*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拒絕勞動

既然是五一勞動節假日,那就不用上班了唄。

出差回來實在累癱了,然而累還是其次,主要是躁鬱。我想出差三天裡都在工作應酬,情緒都變濁了,好不容易取回自由時間,心情仍然法澄靜下來,只得不斷嘗試放空自己。

其實每一個月開始的第一天,適合做回顧檢討和接下來的要和不要。來試試看吧。

四月是:

*重返職場。{沒有很熱愛工作但仍視為不 斷學習的機會}

*結束日文課程中級班第一階段。{學習過程有痛苦也有快樂,而且考了個中上成績,十分有滿足感 )

*遷入新居已經兩個月,除了寬頻不能任何時間使用之外,大致沒有其它不便。啊還有,公寓隔音不好,住客質素不高,常常半夜都在吵。

*也許工作讓精神耗損度高,漸漸都很少失眠了。

*工作沒什麼時間閱讀,只讀完了《小團圓〉、《張愛玲來信箋註》;半本馮內果小說──啊這件事很嚇人。居然只讀了這麼少書。

*電影也看得不多,只有:

《Watchmen》(好)
《Knowing》(很好呢)
《K20:怪人二十面相》(同事約去看的金城武演的日本電影,不壞,多少還有漫畫式喜感,而且居然有說到最神秘的科學家Nicola Tesla呢)
《Fast & Furious IV》(這部就算了吧,看到我呆若木雞)

平均一個星期看一部電影。也只能這樣了。

◆要檢討的是缺乏運動。雖然下班我都步行半小時回家,可是這樣的運動量也還不夠,而因為兩次游泳都生病,仍然有輕微的心理陰影,到現在都還沒有用過公寓的泳池。目前也調不出時間加入健身俱樂部,得到日文課的基礎穩當了再來考慮。

暫時是這樣。只好想到再來補充吧。

*

關於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