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東北部的威尼斯(Venice)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瀉湖上的118座群島、150條水道,加上400座橋樑,構成了世上最獨特的水都。
在這座城市,汽車無路可飆,運河取代了公路,這裡只有千曲百折的水巷連結每戶人家、每座建築、每個出口,人們不是乘著水上巴士(Vaporetto),就是乘著叫「貢多拉」(gondola)的遊船,悠然往一下站停靠。慢活這種LOHAS風尚在威尼斯,從來不是一種概念,而是一種實踐。
只有在這樣慢船行舟的城市,人們才能在細節中繞行,精雕玉琢生活的質感,將餘暇時光投向藝術和文化的深耕,也之所以這座城市不曾出現追求便利的現代化建築,沒有矗向天際的摩天巨樓,沒有更迅捷的公共電車交通。就古城面貌而言,歷史圖鑑上的十三世紀威尼斯,仍然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威尼斯,依舊啣著飽滿的文藝復興色彩,而在羅馬時代的華麗無匹的巴洛克建築和幽深的哥德建築以外,也鼎立著裝飾風格強烈的拜占庭建築。
難怪作家鍾阿城曾經在散文《威尼斯日記》形容威尼斯像「賦」,是「鋪陳雕琢,滿滿蕩蕩的一篇文章」。難怪魔山大作家湯瑪斯曼覺得這座城市讓人耽美得魂斷。
六月的威尼斯,更加有其耽美的理由,因為藝術和時尚相繼搭著慢船,航向這座藝術重鎮,讓威尼斯不僅滿蕩,更是美感的溢瀉。
來自77個國家的90位藝術家,現在都群聚水都,參加有著「藝術界奧林匹克」之稱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Venice Art Biennale),代表國家爭取藝術界的最高榮譽「金獅獎」(Golden Lion Award)。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向來被視為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
(Kassel Documenta)、巴西聖保羅雙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並列為世界三大藝術展,而創設於189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更因其百年資歷,在三大藝展中排行第一,被視為「雙年展之母」。
藝術不只是一個崇高的名詞,如同所有超然的口號也涵藏著潛台詞,成功藝術展的潛台詞,其實是創造有著印鈔機功能的文化產值。根據主辦當局的官方網站,前兩屆威尼斯雙年展,吸引超過90萬的全球觀眾,每日的參觀流量達到1萬人次;長達5個月的展季期間,參觀人次更可達到80萬次。每年藝展期間,威尼斯城中所有旅館盡皆爆滿。今年舉行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雖然不巧遇上金融風暴和A型流感兩面夾擊,但仍然是最受全球注目的人氣藝術平台。
今年第53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於6月7日開展,直至11月22日結束,展期長達5個月,是全球展期最長的藝術節。今年藝展主題是「製造世界」(Making Worlds) ,瑞典籍策展人Daniel Birnbaum希望藝術家透過作品,展現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
他說:「藝術不只是一項物件,也不只是一件商品,它也表達了對世界的憧憬。如果以認真的態度看待藝術,那也是一種『製造世界』的方式。」
而他認為,憧憬的力量並不只是依附在表現工具呈現,也不取決於是否複雜的作品形式。「在紙上畫下的幾筆符號、一張沒有碰過的畫布,或是一件巨大的裝置,都是製造世界的不同方式。」
除了藝術展,威尼斯也搭起了時尚舞台。有著芬芳名字的法國時裝精品香奈兒,在創作總監拉格斐(Karl Lagerfeld)的領航下,首度在威尼斯舉辦了一場沙灘時裝展。
選擇威尼斯,因為這裡是香奈兒第一代設計師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最鍾愛的度假城市。從1919年起將近10年,可可香奈兒幾乎每年都從巴黎來到威尼斯度假,並著迷於這座城市的拜占庭建築風格。
拉格斐為香奈兒設計的2010年早春時裝系列,正是擷自威尼斯悠閑耽美的假日風情,他選擇威尼斯最華麗的地段,也是歷屆威尼斯影展舉行之地──麗都(Lido)作為時裝發表場地。在日夜交接的暮光之中,在面向阿德里亞海(Adriatic Sea)的沙灘之上,一襲襲霓裳相繼召喚著曾流竄於威尼斯二、三十年代的流金時光。
*
網誌存檔
-
▼
2009
(181)
-
▼
6月
(33)
- Remembering Pina Bausch:一個現代舞包不住的名字
- 來自百亩森林的小熊樹枝
- Dial “P” for Photo
- 書報攤
- 傳奇,從來由異端締造
- 再見,我們的八十年代
- 尋找代號E
- 大衛與我
- 作業簿:賦色威尼斯
- 主動出擊
- 黑暗帝國
- 予約未來
- 予約
- 傷逝
- 阿倫如斯說關於funny
- 阿倫如斯說關於紐約
- 《1Q84》的寫作原點
- 五美金一份紐約時報
- 那些我們無法說出來的我們寫下來
- 時代廣場的失落拼圖
- 存在的邊界
- 備忘錄:一個中產階級唸不出的名字
- 無聊時我製造句子
- 小說才是王道
- 再說一次也還是那一句話
- 安東尼與哭泣的光
- 短髮
- 閱讀天真善感的愛人
- 今天
- 崇文
- 活著首先自己
- 其實我心裏明白.
- 心疼
-
▼
6月
(33)
關於我自己
- asura young
- I, et cetera.
嗯,嗯,看了這篇文章讓我心頭癢癢,幸好一直展到年尾,好像還有希望可以參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