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Remembering Pina Bausch:一個現代舞包不住的名字

現代舞大師Pina Bausch今天以68歲之齡去世了。

繼流行樂壇失去MJ這一號舞台王者,現代舞的表演台也折損了神人一樣的Pina Bausch。

除了在艾慕杜華的電影《Talk To Her》,我從來沒有現場看過Pina Bausch的舞,但《Talk To Her》序幕的那場戲,已足以讓我看到舞者的不凡,以及屬於Pina Bausch的清冷。她瘦削的身驅以及清峻容顏就是現代舞的線條。而且我喜歡的她的名字。一個充滿現代線條的德國名字。

電影裡讓我看到,Pina Bausch光是站著不動,就整個地是一支舞。她的神情總像是完全沉浸在對舞的思考之中,那讓我想到,舞就是我們肉身的動作,而肉身就是我們靈魂的居所。

思考肉身當然就是思考靈魂的所在。

我搞不清楚究竟是格蘭母(Martha Graham)還是翩娜包殊(Pina Bausch)是現代舞之母,於是鍵訊去問Z,他回傳了一則簡訊,可以視為對Pina Bausch的微型引介。

「你一看格蘭母這三個字就知道她是現代舞的媽媽了。但翩娜沿著媽媽跳出來的路跳出另一條路,她把日常生活的動作都編了舞。我永遠記得她說舉起一條手臂就是舞蹈。」

Pina Bausch以革命性的舞蹈語言開創了現代舞的新頁,我想了解更多,在網上鉤取到台灣舞蹈家林懷民所說的非常形象化的紀念感言:“現代舞這三個字根本包不住Pina Bausch。”

另外《紐約時報》即時刊出了紀念文章和紀念影像特輯。

http://www.nytimes.com/2009/07/01/arts/dance/01bausch.html

謹以這些微末的了解,向Pina Bausch致悼,我知道她留給世界的不止是舞,還有對空間的藝術想像。

*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來自百亩森林的小熊樹枝

流亡倫敦的蛀牙詩人回歸祖國(其實只是回來度假而已),Z待我下班就找了我去吃飯,跟歸國詩人洗塵接風。當晚的洗塵宴當然還有一桌子的人。詩人實在很受歡迎。

詩人這次回來送了我一張DVD,是關於Cult Movie的紀錄片,一個叫Stuart Samuels拍的《Midnight Movies》,這個要問稀巴爛專家“沉默號戰艦”,他應該最清楚不過了。

不過詩人帶回來的禮物,我最喜歡那根從小熊故鄉Heartfield撿回來的pooh stick。那其實是Z撿來送我的,我去年在倫敦旅行期間,雖然也去了Heartfield,但遇上風雨,沒有走得太遠,也沒有去到那座木橋。Z後來自己一個人去,撿了pooh stick送我,但因為他還要繼續旅行,怕放在背囊裡折斷,所以托了給詩人保管,這次才趁著回國交了給我。

那是根Y字形的枯枝,樸實無奇,如果不是來自Heartfield,也不過就是隨地俯拾的普通樹枝。然而我握著樹枝,心中溢滿感動。我在倫敦撇下想跟我一起上路的Z,自顧自的走自己的路。Z雖然很無奈,但去到了小熊故鄉,還是會想起我這個小熊迷。

這陣子我們拇指聊天雖然常常拌嘴,沒一會嘴皮功夫就一言不合不歡而散,但兩個人一見了面還是無話不談,從來沒有為昨天的不愉快放在心上。我很感激他送我小熊樹枝,當晚帶了回家,覺得自己像是再一次聞到了百亩森林的清新氣味。

我想真正的友情也許就是這樣,愛你的朋友永遠不會介意你對他耍性子,他遞過來的樹枝,讓我溫暖地察悟我其實是上了一課。Z老愛對我說教,然而他不知道,他有時候一句話都不必說,已經教給了我許多。

*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Dial “P” for Photo

Dial “P” for Photo 這個題目是從希治閣的驚悚電影《Dial M For Murder》挪借過來的吧?挪用得真好,讓我好想把我的隱匿部落名改換成 Dial “A” for Archive。

這是紐約時報編集的一輯手機攝影專題,來自LENS這個專論攝影、錄影與視覺紀實的photojournalism blog。

看看攝影師Shawn Rocco 在Dial “P” for Photo 展示的這些照片,真不相信使用手機也可以拍出那麼有靈氣的作品。所以說,攝影的關鍵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個人觀物眼光。

http://lens.blogs.nytimes.com/2009/06/24/shoptalk-4/?scp=1&sq=cellphone%20photography&st=cse"

紐約時報實在是永遠有開發不完的資訊領域,這輯照片真的讓我感覺到手機攝影所能到達的深度,而不只是一般性的日常照相而已。

以後的攝影學必定會走到新的層次吧,人們討論的不再僅限於某種經典款的相機,而將會是哪一型號的手機。

Shawn Rocco的作品,讓我開始關注Motorola E815這個型號的手機,因為竟可以拍出那樣動人的黑白照片。

看看那張擁吻,讓我嘆息至此。

*

2009年6月27日 星期六

書報攤

今天買下的書與誌。

《人間失格》,太宰治(Dazai Osamu)的自傳體小說。摘錄:「非法。我暗自享受著這個字眼。」

《相遇》,米蘭昆德拉的談藝錄。摘錄:「當一個藝術家談起另一個藝術家,他談的其實始終是自己。」

米蘭昆德拉在這裡的說的是畫家Francis Bacon,但其實他說的也是他自己。


《TIME》週刊,Summer Journey Double Issue。「1989:20 Years Ago, The World Changed.」

*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傳奇,從來由異端締造

   
謹以此紀念流行音樂之王,MJ。

*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再見,我們的八十年代

今天,X世代失去了他們那位站在最高位階的流行神祗。

歷史已經蓋下它的印鑑:對八十年代的最後封緘。

*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尋找代號E

今天上班的時候,突然想念一個朋友,心中浮上他溫暖大塊的身影。

到了辦公室檢查一般使用的電郵,發現他通過FACEBOOK傳來郵件,邀請我上去開設戶口。

這已是我第三次接到他的面子邀請了,雖然我想,很可能不是他一再地親自發郵邀請,而是系統定期抽檢,發現尚未登錄的潛在用戶資料,所以自動發出了邀請郵件。

是不是呢?是他因為想起我這個朋友而寄出的郵件,還是那早已發展出自我意志的電子系統?

我詫異的是在我突然懷念起他的一個早上,收到了這封於23個小時之前發出的郵件。

有那麼一瞬間,我考慮登錄這個全世界都在使用的社交網站。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和我這位久已不再聯絡但仍然被我親密的喜愛著的朋友Ethan重新接繫了。

我還真的去問了幾位同事,想了解他們的臉皮認知。認真的考慮著從此也公開臉皮。

當然其實,通過朋友的朋友,還是可以拿到E的聯絡電話的,然而奇怪地,我並不想讓我們之間共同的朋友知道我在找他。

這些已經不太和他往來的共同朋友,從不知道在我最低潮的時刻,是他用他那寬大的手掌拍著我的背要我挺起精神,讓我知道自己其實沒有這麼孤單。在最挫傷的時刻,是他用他那巨大肺活量的響亮笑聲驅走你所有的不快。

他是那種對你無所要求的朋友,你笑的時候他陪你朝全世界大笑,而當你哭泣的時候,他天才地有辦法讓你破涕為笑。即使在最黑的夜,他的存在,也會讓你毫不懷疑太陽即將升起。

最讓我懷念的是,他不會對你大言一堆他媽的人生大道理。他不過就在那兒陪你流淚,陪你開心。

最近,我一直想再抱抱這個朋友。

*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大衛與我

大衛與我其實叫著磊安達,磊安達其實真正叫著什麽我並不知道。

知道的是她跟My Little Airport在香港同台演出過。

印證了她和大衛在之前演出中最脫俗的樂隊,兩把吉他輕輕盈盈脆脆,低吟游念這她寫的歌。
可惜聽衆仿佛有些不習慣,不耐的高聲濶論,時而淹沒了她的聲音。

之後她在後臺顯得有些許沮喪,我誠懇的告訴她:你並不需要這一類聼衆.
然後我們談起了Belle & Sebatian.

之後到我們的樂隊上場,她到人群裏當觀衆,我仿佛看見她眼裏流露失望的神情,之後就再沒有聯係了。
仿佛在告訴我,她並不需要我這聽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NRfRg4mmJY

作業簿:賦色威尼斯

意大利東北部的威尼斯(Venice)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城市,瀉湖上的118座群島、150條水道,加上400座橋樑,構成了世上最獨特的水都。

在這座城市,汽車無路可飆,運河取代了公路,這裡只有千曲百折的水巷連結每戶人家、每座建築、每個出口,人們不是乘著水上巴士(Vaporetto),就是乘著叫「貢多拉」(gondola)的遊船,悠然往一下站停靠。慢活這種LOHAS風尚在威尼斯,從來不是一種概念,而是一種實踐。

只有在這樣慢船行舟的城市,人們才能在細節中繞行,精雕玉琢生活的質感,將餘暇時光投向藝術和文化的深耕,也之所以這座城市不曾出現追求便利的現代化建築,沒有矗向天際的摩天巨樓,沒有更迅捷的公共電車交通。就古城面貌而言,歷史圖鑑上的十三世紀威尼斯,仍然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威尼斯,依舊啣著飽滿的文藝復興色彩,而在羅馬時代的華麗無匹的巴洛克建築和幽深的哥德建築以外,也鼎立著裝飾風格強烈的拜占庭建築。

難怪作家鍾阿城曾經在散文《威尼斯日記》形容威尼斯像「賦」,是「鋪陳雕琢,滿滿蕩蕩的一篇文章」。難怪魔山大作家湯瑪斯曼覺得這座城市讓人耽美得魂斷。

六月的威尼斯,更加有其耽美的理由,因為藝術和時尚相繼搭著慢船,航向這座藝術重鎮,讓威尼斯不僅滿蕩,更是美感的溢瀉。

來自77個國家的90位藝術家,現在都群聚水都,參加有著「藝術界奧林匹克」之稱的威尼斯藝術雙年展(Venice Art Biennale),代表國家爭取藝術界的最高榮譽「金獅獎」(Golden Lion Award)。

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向來被視為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
(Kassel Documenta)、巴西聖保羅雙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並列為世界三大藝術展,而創設於1895年的威尼斯雙年展,更因其百年資歷,在三大藝展中排行第一,被視為「雙年展之母」。

藝術不只是一個崇高的名詞,如同所有超然的口號也涵藏著潛台詞,成功藝術展的潛台詞,其實是創造有著印鈔機功能的文化產值。根據主辦當局的官方網站,前兩屆威尼斯雙年展,吸引超過90萬的全球觀眾,每日的參觀流量達到1萬人次;長達5個月的展季期間,參觀人次更可達到80萬次。每年藝展期間,威尼斯城中所有旅館盡皆爆滿。今年舉行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雖然不巧遇上金融風暴和A型流感兩面夾擊,但仍然是最受全球注目的人氣藝術平台。

今年第53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於6月7日開展,直至11月22日結束,展期長達5個月,是全球展期最長的藝術節。今年藝展主題是「製造世界」(Making Worlds) ,瑞典籍策展人Daniel Birnbaum希望藝術家透過作品,展現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

他說:「藝術不只是一項物件,也不只是一件商品,它也表達了對世界的憧憬。如果以認真的態度看待藝術,那也是一種『製造世界』的方式。」

而他認為,憧憬的力量並不只是依附在表現工具呈現,也不取決於是否複雜的作品形式。「在紙上畫下的幾筆符號、一張沒有碰過的畫布,或是一件巨大的裝置,都是製造世界的不同方式。」

除了藝術展,威尼斯也搭起了時尚舞台。有著芬芳名字的法國時裝精品香奈兒,在創作總監拉格斐(Karl Lagerfeld)的領航下,首度在威尼斯舉辦了一場沙灘時裝展。

選擇威尼斯,因為這裡是香奈兒第一代設計師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最鍾愛的度假城市。從1919年起將近10年,可可香奈兒幾乎每年都從巴黎來到威尼斯度假,並著迷於這座城市的拜占庭建築風格。

拉格斐為香奈兒設計的2010年早春時裝系列,正是擷自威尼斯悠閑耽美的假日風情,他選擇威尼斯最華麗的地段,也是歷屆威尼斯影展舉行之地──麗都(Lido)作為時裝發表場地。在日夜交接的暮光之中,在面向阿德里亞海(Adriatic Sea)的沙灘之上,一襲襲霓裳相繼召喚著曾流竄於威尼斯二、三十年代的流金時光。

*

主動出擊

前陣子我為工作上要寫自己不想寫的東西苦惱極了,搞到晚上也睡不下,心情充滿焦慮。

然後再想,我為什麼要這麼被動呢?被要求寫的東西還是要寫,但不用那麼費心苦惱就是,在那以外,就找自己喜歡的來寫吧。

所以我寫了這篇威尼斯。

*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黑暗帝國

今天值得喝采,

為了黑暗帝國的誕生。

*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予約未來

於是從今天起,我將跟你說,我並不預約我們的未來。

而是,

我予約我們的未來。

*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予約

日文漢字「予約」是一個美麗的詞眼。

予約,讀音yoyaku,是中文裡「預約」的意思。

預約,意味預先約定,但是那個立場也“預設”了改變的可能。因為在“預”之中,一切還只是猜度而已,事情還未完全訂定,目前的約定,不必然是日後的約定,一切還置在預想之中。於是,那個套入預裡的“約”字,看來是那麼猶豫不安,彷彿預感自己隨時都會崩塌下來,落成一場空約。

但是予約的予,是給予的予,意味著“給了出去”的約會,那裡面已全然透露出一種“完成狀態”,令那個約定看來不再那麼脆弱易毀,因為給了出去的承諾,已經賦予了那個“約定”堅磐的立場。

也許這是為什麼日本人從來那麼認真,他們並不預定立場,而是直接承擔那個立場,那個約定。

*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傷逝

昨夜去了M的生日聚餐,從他那兒聽說倫敦朋友的小動物離世了。那是一頭雌貂,小貓般大小,臉部像戴了The Spirit那樣的黑色眼罩。當然那是天然長在她的臉上的。

我曾經與這頭小動物相處了三個月,她好吃,每次一看我走進廚房,會得伸出一邊腳輕放在我的腳掌上,暗示我從冰箱取食物給她吃。

是一頭溫暖的,有自己個性的小動物。倫敦的朋友非常愛她。

我多麼知道她失去她的悲傷。

*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阿倫如斯說關於funny

"Some people are funny and some people are not funny.
...
The ones who are not, you know.
Your body knows, although you may not be able to articulate it.
You maybe able to laugh at them and get a certain amount of enjoyment.
But when you are asleep at night and you wake up at three in the morning and you are alone in your bed - you know who is really funny."

阿倫如斯說關於紐約

"The New York that I grew up loving was, ironically enough, the New York of Hollywood movies, where people would live in penthouses with white telephones.
I grew up in Brooklyn and I never knew New York the way it appeared - with people popping champagne corks and elevators raising into the apartments directly.
And so that's the New York I have depicted in my life, and it's how I try to live my life.
And it's caused me a lot of grief."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1Q84》的寫作原點

村上春樹接受《讀賣新聞》的專訪,談起他創作《1Q84》的原點。

他說,《1Q84》的寫作原點是奧姆真理教的法庭審判。他旁聽奧姆真理教事件的官司達10年以上,一直在想像真理教信徒被判死刑後的心境。他覺得奧姆真理教事件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畸零狀態,值得讓大家去思考什麼是現代社會的「倫理」,應該從犯罪的受害人與加害人雙方觀點來重新省思現代社會的狀況。到自己所處的世代、1960年代後半以後的世代究竟是如何走過人生,他很想好好寫下這時代的精神史。

他說他一貫的想法是認為,作家的角色就是創造出足以對抗原理主義以及某種神話性的故事。而現在是網路上意見充斥的時代,「故事」本身更加需要具備某種力量才行。

《1Q84》在5月底問市,據說至6月15日為止,第一卷已賣出62萬本,第2卷賣出54萬本,總共 116萬本。《1Q84》第二、二卷所描述的內容大概是「1984」年的半年份的內容。《1Q84》一卷有24章,奇數章節是描述一位名叫「青豆」女子的故事,偶數章節描述的是一位名叫「天吾」、一心想成為小說家的補習班老師的故事。這兩人都經歷過不幸的童年,他們活著的1Q84(日語發音同1984)年,與現實生活的1984年的世界有些差異。


*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五美金一份紐約時報

實在太想看紙本的《紐約時報》了,便請託天蠍寄給我《紐約時報》星期天才有的閱讀評論週刊和每週雜誌。

收到他的簡訊,星期天的《紐約時報》漲到5美金。

我的天,這恐怕是全世界最貴的一份報紙了。

2007年去紐約,星期天版的《紐約時報》售3.5美金。2008年漲到4美金。再過一年,2009年直接再漲一美金至5美金,簡直年年都在漲哪。

但這畢竟是《紐約時報》,世上再也沒有那樣堅實的都會報紙。

我仍然記得以前我曾經告訴過你,我還沒有認識紐約,就已經認知到《紐約時報》的存在了。

*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那些我們無法說出來的我們寫下來

然後今天,是你寫下的詩。我所收過的最美麗情詩。

I miss you so much that i say i miss u in my dream today.

*

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

時代廣場的失落拼圖

星期六我的例行活動是這樣的,早上的日語課結束後看一場午後電影,完場後通常已接近傍晚,白日的炎熱逐漸消退,於是走十五分鐘路到雙塔廣場搭乘地鐵回家,但總在朝向車站的方向繞路走去紀伊國屋書店,然後在晚餐時分一個人去吃吉野家的牛肉飯作為在外遊蕩一天的結束。

吃牛肉飯的時候總是毫無例外的想起在曼哈頓度過的許多個週末,我等你下班後相約到時代廣場看電影,散戲後就去電影城對面的吉野家晚餐,然後在手牽手朝回家的地鐵站走去時,總會繞到維京店蹓CD、DVD、流行雜誌、次文化書刊以及那些音樂或電影的周邊產品,然後在接近打烊的時候於店外聚合,再次踏向回家的方向。

在我們經過的橫巷總是上演著從不下檔的都市風景,即將打烊的西式餐館,拉丁裔的員工正在忙著洗刷、站在酒吧門口抽煙的白領族、像是存在廉價小說之中的旅館、展示著第三世界電子商品的櫥窗、仍然亮著燈光的上班大樓……

那是屬於我們的時代廣場地圖。

今天在電話裡聽你說維京店即將撤離紐約,我無法不感覺那強烈失落的來襲。

我們以兩個人的步伐共同標誌出來的時代廣場地圖,從此缺了一角。

*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存在的邊界

也許在我感到困頓的時刻,我應該想起勒卡雷是這麼說的:

「活著時要永遠測試你存在的邊界、你身份任同的極限疆界。」

他還說,人是無形的,直到經驗的冷酷顯現出他是何許人。

他的句子總是那麼地有穿透力。

像最銳利的光切進迷霧之中。

*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備忘錄:一個中產階級唸不出的名字

Jack Kerouac。

我想寫下關於Kerouac的一些什麼。我首先想到的是題目。

*

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無聊時我製造句子

我在一種寂寞中睡下,在另一種寂寞裡醒來。

*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小說才是王道

村上春樹的小說新作《1Q84》在日本上市不過兩週,已經賣破100萬本了。

他已經5年沒寫長篇小說,儘管期間從不休筆,陸續寫出短篇小說、旅記、音樂散文、生活雜文、關於馬拉松的自我觀察記事……還翻譯了好些英文小說,但是這些很好看的生活觀察文章,都及不上他的小說,教世界為之震動。

文學的世界裡,小說就是王道。

*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再說一次也還是那一句話

我知道我今天早上說過了,但我還是要再說一次,

沒有你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安東尼與哭泣的光

今天晚上終於從zoo燒錄給我的一堆CD中抽出一張來聽在哭泣的光裡我驚訝地發覺原來這就是我一直在等待的聲音我原來並不知道我等待的是什麼聲音但是那聲音一響起的剎那你就完全覺知了如同你從不知道你在等待的是什麼人但在他出現的那刻你的心就完全明白了而他她是一直等到你只剩下你自己的時候才會唱進你的靈魂領域去的。

*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短髮

我把頭髮剪短了。

每一次我的心情處於不尋常的厭倦之中就會把頭髮剪得很短。

*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閱讀天真善感的愛人

這幾天下班都趕著回去看勒卡雷的小說《天真善感的愛人》。這本書是瘦瘦的同事奇奇從住家附近商場的書店大傾銷搜刮回來的,80%折扣後只賣17元。奇奇知道我是勒卡雷書迷,超級善解人意地馬上代我買了下來。勒卡雷的小說如果沒有折扣,一本動輒要賣上五六十元,但他的小說到底偏冷,一般書店賣不出就掃去大傾銷了,造福我等書迷。

現在沖浴過後,我挾著這本小說就往公寓樓下的便餐店跑,在點過菜過等晚餐送上來那段空檔期間,整個人沉入小說裡無際漫遊。

他怎麼總是能把小說鋪排出那麼大量驚人的細節呢?光描寫一個男人從倫敦開車到郊外小鎮尋找一幢古老莊園就用上整整第一個章節書寫,我看的中譯本,大概是六千字。

找時間再筆記下來,那些讓我思考的句子。

*

2009年6月4日 星期四

今天

六月四日。

*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崇文

Oh, yes, one should get wiser as one gets older....... provided (fill in the blanks...)One need not neccesarily have a bad experience to be wiser. One need to be alert, observant, learn the ways of the world, and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infused with fortitude towards life. Don't allow emotions run riot to cloud the bigger picture (sorry about the over-used cliche). Pan out a panoramic view, in your mind's eye, of what you want to be. A life's journey starts with oneself and it is worth it. See how you make and mould it in the midst of humans.



以上的文字讓我想象一本小説的序,一個角色對自己説白,一個嘗試説服自己過得平凡的人。可當然是事與願違,一連串不平凡的事情陸續發生...

父親有時候是這樣的,心血來潮或者忽然閒,別人毫無準備,會寫一些文字完全 generic,不像寫信,反而像寫小説,會完全把我怔住。有時挑戰你填補空間,有時會自嘲一兩句,幽自己一默。這樣的時候,我都會以一種不一樣的身份去看他寫的文字。與其說是看,解拆這兩個字更貼切一些。我不免感嘆,他對文字敏感與熟練的基因為什麽沒遺傳給我呢?以至我崇文的心態...

*

活著首先自己

我一直在思考你所寫下的這個句子。

覺得村上春樹用了一本又一本小說要說的,你六個字就寫下來了。

*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其實我心裏明白.

你慾言又止,還轉了個話題,可是親愛的,其實我心裏明白.

我明白你其實想說的是你所想念,期望見面的的儘管住在同一個城市,都還得費盡心思和精力才能夠相聚,而獨立自主的你們又不屑依靠外人. 雖然有時候是有機會一夥人聚會,可是單獨約會才是你們理想方程式.

有點類似兩個相愛的人爲什麽不能單獨在一起般的浪漫控訴.我是說只是類似.請別介意.

奈何我不知道如何在電話裏告訴你這一些,或許根底下不想開拓這個話題,因爲如果處理得不好,我會表現得像個心胸狹窄的婊子.反而我想成爲你無話不能說的朋友,你一直以來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不在你身邊是事實,我更不能奢望你跟我一樣一個人過日子. 活著首先自己.

親愛的,我心裏明白.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心疼

知道你最近工作得這麼累,星期天上班也工作得這麼夜才回到家,忍不住心疼起來。

*

關於我自己